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不仅是自我需求的满足,也是个体社会化加强的重要表现,学会协调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应有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的不和谐往往会使人生抱有遗憾。本文对影响大学生交往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重在深化自我认知,加强价值观引导,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关系 对策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朋友、老师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父母则是大学生交际网络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链条。大学生渴望结交知心朋友,在生活落寞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找同学、朋友来倾诉,较少同学会选择向父母诉说。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大学是学生正式迈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道栏杆,不同主体间的情感联系,形成了复杂的交际网络。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映射出大学生在处理交往关系中交往能力的缺失、交往动机不纯等问题,也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一)个体背景

  1.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造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相互包容的思维逻辑。在交往过程中凡事要以自我的主张为先行,当他人对自己提出建议或指正时,内心主动认同度低,心理出现逆反波动,这种思维怪圈往往导致自己最终脱离朋友圈。

  2.情感需求高与满足感缺失的矛盾。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需要获得一种情感满足,而在现实交往中,索取大于付出,个体本身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内心满足感,从而转向寻找情感替代品,大多数学生选择在网络中追求情感满足,最后慢慢淡化人际交往,形成孤僻性格。

  (二)家庭环境

  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式导致沟通的有效性降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促成了个体个性的张扬。陈旧的家庭教育方式,缺少与孩子的有效地沟通,过分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问题,较少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结果造成了这些独生子女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的负面心理。

  2.家庭经济基础导致学生交往定位偏差。在交往中,经济基础的好坏往往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优越感与自卑感,从而导致不平等的交往。更有甚者,出现交往群体的同类化倾向和分级化倾向,造成交往的无形屏障。此外,城乡差异也是导致交往障碍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学校环境

  1.交往的半封闭性。大学生活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和固定的人群交往,同时每天也会结交不同的新朋友,在这样的生活中大学生需要协调好固定人群的人际关系,接触时间越长,熟悉程度就会越深,而矛盾也会越来越凸显。处理不好当前关系就会转向寻求新的交友圈,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怪圈,留下一个个遗憾。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往往是衡量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指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却越来越被忽视,近年来校园犯罪事件频发,心理问题是产生冲突的主要根源,心理疏导不充分会降低交际能力,产生抑郁心理。

  (四)社会环境

  交往动机不纯,信任危机蔓延。受功利主义影响,利益链条的交织组成了大学生的交际网络,交往动机不纯,导致彼此信任度的下降,产生信任危机。目的性过重,使大学生不易获得真正的友谊,在交往中相互利用,警惕、猜忌更是时有发生。此外,大学生道德意识减退,受负面思想影响,同时主体价值观还在形成阶段,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交往会脱离主体,远离主流。

  三、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对策

  (一)深化自我认知,完善健全人格。

  自我认知是对个体本身行为、态度、情绪等反应的认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冲突,熟悉自我,深化自我认知水平能够有效地控制情绪,避免事态的恶化。自我认知的深化对大学生换位思考,增进理解、相互包容也是十分有益的。古人云:三省吾身。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健全人格。健全人格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内部心理和谐发展;二是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三是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1]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此外,交往中还要注意坚持原则,而非以自我为中心,言谈举止既要表现出立场和态度又要把握好分寸,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二)调整家庭教育方式,关注个体心理成长。

  身处异地的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便远离了父母的视线,也远离了父母式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好坏从学生进入新环境后的行为表现就得到了验证。独生子女的优越条件,促成了傲慢与偏见,个体成长背景的不同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类别划分。传统的家庭教育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应试教育压力下的心理问题变得突然,意外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好多的必然现象。个体心理的正常疏导得不到认可和理解,逐渐挤压为心理问题。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父母要学会倾听,避免主观臆断,一定的挫折教育也是必要的。家庭要引导孩子正确地与他人进行交往,树立积极的榜样,传递给他们健康的心态,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平和、宽松的交往环境,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交往技能。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大学教育也应如此,判断人才的标准也不仅仅是学业优异。进入大学就意味着社会化的转变,大学中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技能。在大学中个体的独立性较强,自由程度高,学会与人相处,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大学教育正逐步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开设了一些心理辅导课程,但效果甚微,教育多流于形式化。学校要针对大学生当前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教授必要的交往技能,引导学生健康、积极的面对生活,主动和谐的与他人交往。除了技能培养,外部人文环境的建设也十分必要,要完善校园文化,创设交际平台,宣传和引导科学的交际观。

  (四)强化主流思想,传播价值导向。

  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人际关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和谐,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在不经意间内化到他们的交际行为之中,为大学生构建文明、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更容易、更迅速地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全社会的一致认同和共同努力。社会主体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树立积极的正面榜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修身准则。同时要完善制度要素,对负面典型要坚决打击,创设和谐环境。

  四、结语

  人际关系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失的。大学生在由自由个体向社会个体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树立积极的价值导向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认知,努力吸收社会正能量,成为真正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6-17.

  [2]王金銮.当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对策研究[D].广西名族大学,2008(07).

  [3]唐小青.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9年04期.

  韩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