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音乐教学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即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因此强调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多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为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农村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和改善教学策略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农村 小学音乐 现状分析 教学策略 音乐素养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即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因此强调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多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为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农村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和改善教学策略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对农村的音乐教育深有感触,通过亲身实践、专业调研、学情走访等形式展开教学现状分析,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上不重视音乐

  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中考、高考的“分数论”导致农村家长、学生、学校都认为升学考试科目才是主课,其他科目不重要。长此以往,农村音乐教育从思想上得不到重视,各项活动的开展成了纸上谈兵。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以唱歌为主”的单一模式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变。还是教师教,学生唱,失去了音乐课的特色,谈不上音乐课的“美”,谈不上音乐课的“活”。学生在单一的授课模式中渐渐失去了音乐课的学习兴趣,只是学会了几首歌而已,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

  3.艺术活动开展不到位

  由于农村学校学生人数较少,师资力量薄弱,加之学校、家长、学生不重视,特长生的培养任务艰巨,因此艺术活动的开展次数较少。

  二、改善教学策略

  为了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教育部要求因地制宜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法,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1.提高教师音乐素质

  教学策略的改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进步,不断研究创新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加强自身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其他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结合教学实际钻研教材, 互相研讨、取长补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和外校教师结成教学互联体,经常进行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集体备课、观看名师教学视频等活动。其次,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具体的实际问题,初步思考,获得基本数据;确定行动研究的方法、策略;实施阶段,清楚记录每项结果,写出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最终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最后,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教师要多聆听国内外优秀作品,不断提高自身演唱能力、准确范唱。加强音乐理论知识学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转变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学生所喜欢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才能使农村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变得丰富多彩,真正成为学生欣赏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2.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笔者在执教湘教版二年级下册《数蛤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夏天水塘边,几只蛤蟆蹲在碧绿的荷叶上呱呱地叫着,“扑通扑通”跳水的视频情境,孩子们在有趣的情境中数着“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晴四条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采用活动途径,探究体验学习

  音乐课是孩子们活动的乐园。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让学生全体、全程、全方位参与,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体验学习,并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如笔者执教二年级下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一课时,先采用老师唱歌词,学生用“la”音模唱旋律为老师伴唱;再学习歌词和简谱;接着通过教师范唱,分句教唱,电子琴伴奏,防止学生跑调巩固学习;然后教师唱谱,学生填词演唱;最后分小组创编歌词,配以舞蹈动作进行小组表演。

  2.3 科学多样评价,激励促进发展

  在音乐课上教师运用科学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师评、自评、互评、家长评等评价主体,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3.创设校园艺术环境

  首先营造健康优美的外部环境。在校园环境要布局合理、整洁优美、文明优雅,具有浓郁的音乐教育气息,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如,校园黑板报、宣传栏等都是艺术宣传的主阵地。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1)成立校园艺术团,如:合唱团、舞蹈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行组团、学习、排练成为学校艺术活动的骨干力量。(2)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庆“六一”系列活动、国庆合唱比赛和迎新年班级晚会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唐军琳.谈音乐教学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艺术教育,2006,(07).

  [3]金亚文著,《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4]《走进课堂》丛书编委组织编写.《走进新课堂——音乐新课程安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5]边靖安.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水平[J];青海教育;2009(06)

  张晓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