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叶圣陶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意义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主要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的导入,有效性的提问及有效性的练习方面来阐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有效教学”主要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基提出的一项教学实验,他在《有效教学方法》中表明,“有效”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换而言之,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叶圣陶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兼顾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与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式和路径,既提高了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呢?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意义是非常重要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有效性的策略。

  策略一:课堂教学应做到有效性的导入: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它犹如一把钥匙,只要把学生的兴趣之门打开了,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便会提高,会使一节课更加生动丰富,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事先布置学生以6人为一小组,准备一瓶肥皂水,和醋,(瓶子由矿泉水瓶充当)和一朵红色花和一朵蓝色花。当然,不能告诉学生肥皂水和醋的浓度。老师自己可以向化学老师讨些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以备和他们对比。实验时,学生花的变色出现了三种情况:有的花的颜色变得比较快,有的会变但是比较浅,有的则不会变色,他们就感到很奇怪了。这时老师可以现场演示,因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较他们手头的肥皂水和醋的浓度高,所以放到氢氧化钠红花很快变成蓝花,放到稀盐酸蓝花很快变成红花。

  其实这个实验告诉学生,除了课文里面涉及的知识,如青花素,酸碱变化等等知识,还懂得了酸碱浓度还是很关键的。而且通过这个实验导入,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厚,而且也学会了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了一节课的学习效率,让课堂教学变的积极有效。

  像学生表演法,游戏法,讲故事法也是备受教师亲睐的。在现代的教学中,导入法异彩纷呈,但不管我们采取何种的导入法,我们都要记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莫使开头成噱头”。不管我们怎样精心设计导入语,都是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一节课的效率,只要是能够有效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都是值得大家去尝试。

  策略二:课堂教学应做到有效性的提问。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历来习惯过多地提问,特别是新课标要求的“互动”教学,完全把整堂课当成“师问生答”的“问答”课。“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已久,“提问”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讲析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美感与激发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网络,信口而来的“追问”在很多时候窒息着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问的繁杂细碎,成为课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研究提问艺术的意识。

  富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在于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与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在学习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把握了该文的思想内容“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与范仲淹都是被贬谪的官员,范仲淹也曾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表达自己理想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有写“乐”之句。但《醉翁亭记》的“乐”与《岳阳楼记》的“乐”是否一样?巧妙的问题设计,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此文的难点也在这一刻自然地得到突破。

  所以说,“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设计的有效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策略三:课堂教学应做到有效性的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是,近几年,在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多种理念急剧交汇,使得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对练习的认识,就曾一度迷失,谈“练”色变,认为练习就是应试教育,练习就是“题海战术”,练习就是机械、重复、刻板教条,练习就是不人文等等。所以,在教师内心对练习的重视不够,为创新而反传统,彻底与传统决裂,致使传统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得不到继承与发扬。在实际的操作中,更是不断弱化练习,不断挤压、蚕食练习的空间,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充斥着形式至上和虚浮的绪,“泛人文”盛行,语文教学走向了“消解语文”的误区,语文不像语文,学生不愿意学语文。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以教材文本为例子的阅读练习。教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师生通过学习教材提供的文本,与文本对话,悟法,得法,从而达成目标。练习在这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如教读《杨修之死》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概括“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情时,就可以将练习设计为:用编回目的方式,为这几件事情各加一回目,交代事件原委,凸显人物性格。

  吕春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