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

  摘要:生存和生活的含义根据各人的经历不同而不同,随着各人阅历的增长,对其的感悟也有浅有深。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社会高度发达,你是生存着还是生活着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哲学问题。本文通过探讨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意义,从而揭示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和联系。通过发掘人性的原理和规律,使你找到符合自己情景的答案。

  关键词:哲学生存 生活 生存与生活

  一、生存的含义

  1.物理意义上的“生存”。在物理意义上“生存”就是存在、活着,是一种现时的状态。是自然界一切存在的事物保持其存在及发展变化的总称。在特征上表现为生长、适应和繁殖。因此从物理上讲,“生存”是生命系统特有的一种状态。

  2.哲学意义上的“生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不具有生命特征或者失去了生命的特征,但是这些事物还是存在于各种特定的环境中。比如一个组织机构由组建到发展、壮大、扩张、危机、衰亡、倒闭、重建的过程。再比如一个家庭、一个公司、一个社团、一个政党也可以像生命系统一样,具有生长、适应和进化的功能。因此这也是一种形式的“生存”。还有一种“生存”,它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它虚无缥缈却又有迹可循,它在现实世界中留下了伟大卓越的特征,使得它在永远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与思维里。

  因此从哲学的视域出发,我认为“生存”有两层含义。一是物质方面,个体或组织要在有限的环境资源里,尽量的摄取尽可能多的资源,以保证自己能够“活着”;二是意识方面,个体或组织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突显自己的精神特征,以保证自己的生命特征消失后能够“存在”。

  二、生活的含义

  生活的含义很多。根据各人的经历不同,“生活”的解释也不尽相同。随着各人阅历的增长,对“生活”的感悟也有浅有深。

  1.生活即生存。在生产力低下、精神生活匮乏的时代,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仅限于“生下来”、“活下去”。 《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汉书·萧望之传》:“人情,贫穷,父兄囚执。闻出财得以生活,为人子弟者将不顾死亡之患、败乱之行以赴财利,求救亲戚。”这里的“生活”都是指生存、活命。

  2.生活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当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人们不再单单满足于简单的活下去,“生活”的含义也出现了变化。人们想要摄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想要进入新的阶级,因此“生活”又被赋予了发展的含义。《宋书·索虏传》:“彼年已五十,未尝出户,虽自力而来,如三岁婴儿,复何知我鲜卑常马背中领上生活。”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仇大娘》:“且恩义已绝,更何颜与黑心无赖子共生活哉?”这里的生活都意为“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

  三、生存与生活

  每个人都会询问这个问题:“生的意义是什么?”遭受不幸的人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而即便那些成功者也时常会迷茫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探讨的不是价值观是什么,而是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显然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不允许涉及宗教的,这将是一个迷人的问题。你是生存着还是生活着,其实这是一个不可说的哲学问题,任何直面这个问题的答案都难以服众,我们只能绕个弯子,我只告诉你人性的原理和规律,然后由你亲自去找到符合你情景的答案。

  1.生存悲哀。你从一降生在这个世界,你就面临了生存的难题。生命赋予了你存在的意义,同时也给予了你吃喝拉撒的现实需求。这一刻人卑贱得跟一颗野草一样,随风飘荡,随波逐流,为了存在而存在。

  慢慢的,生命和人性赋予了你感知、语言、社交以及羞耻等等,因此你又有了油盐酱醋的现实需求。每天你得为了这些简单的生活资源而奔波劳累,甚至于很多人一生就这样忙忙碌碌,碌碌无为的存在着。

  不过还好,我们生存在一个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基本生活资源的获得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依然面临衣食住行的现实需求。而这些物质的追求注定了整体的精神(信仰)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

  2.生活中的比较。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爱,有坏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一切都在比较中才能存在,没有丑便没有美,没有失去便没有得到。同样,我们总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3.生活就是拥有一切。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不只满足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而对精神方面也有了新的需求。人们认为生活就是不断的攀升,达到物质与精神的极致,就是享受,就是拥有一切。

  诚然,生活的解释多种多样,生活的感悟有浅有深。但是我们从哲学的视域看待“生活”它又是简单而直接。生活是创新,生活是享受,生活是追求,生活是奋斗;生活是对人生旅途的考验与经历,充满着悲伤和喜悦,充满着自信和激情,更面临着极大的人生挑战;有人说,生活是不断需求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的过程,而非简单享乐的过程。有人说,生活像果盘中盛着的收获与失落。有人说,生活有时就像洋葱会让你落泪。还有人说,生活有时是由无数烦恼组成的念珠……。其实总总都把“生活”指向了一个词语,那就是“快乐”。

  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当我们苦苦寻找快乐的时候,或许我们已经错过了许多原本快乐的时刻。当我们费尽千辛万苦获得所谓的快乐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快乐原来很简单,简单得让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那么,什么是快乐呢?17世纪英国经验哲学家洛克宣称幸福就是快乐,“极度的幸福就是我们所能享受的最大的快乐。”莱布尼茨也称“幸福就其最广泛范围而言,就是一种我们所能有的最大的快乐”。快乐等于幸福,快乐很简单,其实快乐就是一种精神体验。有人说,有了财富,就有了快乐;有人说,有了健康,就有了快乐;有人说,有了满足感,就有了快乐;也有人说,有了人间之爱,就有了快乐。其实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都不一样,快乐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充裕,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其中侧重点应该是精神世界中的快乐,同时只有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方可称为快乐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且必须追求快乐生活,生活的真谛就在这里。

  参考文献

  [1]陈彤.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报社

  [2]黄静文.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有关问题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3]杜姗.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企业精神文化构建[D].齐齐哈尔大学硕士论文

  龙海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