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实施问题式课堂教学

  摘要: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式 教学

  问题式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的是学生通过问题探究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形成;具有创新性。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从而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同时还要建立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母语学习规律的教学策略。

  一、实施问题式小学语文的具体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

  有效的问题情境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如已有生活体验以及所见、所闻;或者不曾经历过,但是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能够想象和理解,具有在此基础上构筑新知识的可能性。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会觉得感同身受,饶有趣味,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酌情而定,做微调,保证教学效果。问题情境如果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知识与经验特征,就会引导学生们认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收到较好的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的重点

  教师创新问题情境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把握好方向。创设问题情境不能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偏离教学主题,教师应当把问题设在教材的关键点或者学生可能存在疑问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这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对本课文的理解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使其真正理解文章宗旨。同时学生也能获得很强的成就感,对自己充满自信,有更多的热情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如《钓鱼的启示》一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抓关键词汇理解课文,教育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在这一课教学时,就可以先带领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并结合朗读,将“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板书。再朗读到放鱼,表达出“我”感情的变化。读后提出问题“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让学生积极思考,是父亲不喜欢这条鱼吗?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否定的答案,然后引导出正确的答案,再进一步地提出问题:“从这篇课文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通过这样层层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们积极寻找答案,这篇课文的教学就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的目标。

  3.创设问题情境的难点

  佛罗姆期望理论指出,激励力量为效价与期望值之积。效价是个人对他所要达到目标的估价,也即是他认为这目标的价值看得有多大,期望值则是个人对目标能够实现概率的估计。当人们认为这个目标很重要,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那这个激励作用就大。这个激励理论也适用于情境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必须难易适中,问题情境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但问题过难,又可能导致学生力不从心,茫茫然而不知从何着手。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且可能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影响其自信心,对问题情境教学畏缩逃避,甚至消极抵抗。创设难易适中的问题情境是教学的难点,它必须建立在教师熟练驾驭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二、问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1.采用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主导课堂。问题意识是进行问题探究的必要条件,问题式探究学习模式需要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把“问题”的这条教学线索贯穿于教学课堂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熟悉并透析,发掘教材实际内涵,以简单易懂并且富有趣味性的方式设置课堂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导课堂,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在阅读课文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辅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在进行《争吵》这一课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情境:让孩子们想象情境进行人物表演。当一个男孩表演到克莱谛主动与安利柯和好时,男孩突然问:“克莱谛没有做错,为什么要主动与安利柯和好?”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的评价:“你说的也有道理,考虑的很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事情。”而不是指出学生这样回答不很好,而是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融入情境,让学生知道小男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爱”在行动里面,克莱谛才会主动和好,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了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学会处理类似的同学间发生的问题,同时学生们又有了自信心,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2.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课堂提问是进行问题式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营造民主、自由、和谐、促使学生们畅所欲言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他们提问,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应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回应,不管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讨论价值,都必须鼓励学生,再进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难免出现偏离文章主旨或是奇特的想法,教师应询问其想法再加以纠正。树立良好的课堂发问环境,有利于学生们建立自信心,发散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对课堂提问的热情。

  3.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模式,强化分析探究能力。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目的是通过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就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索,理清思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探究式学习模式的重点。教师需熟读教材,根据教材特点,指导学生课堂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或参与探究问题,调整探究的方法思路,营造开放的探究环境。学生对于问题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教师应给予勉励,同时培养学生全方面的问题思考模式,追求在同一问题上不同的思考模式,对于不同的问题用相同的思考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思考模式中转换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进而强化学生的解决能力。探究问题主要借助的形式有:研读教材、分组讨论、举例说明、资源查阅、教师点拨等。

  总之,小学语文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和学习各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拓展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书印。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3.

  [2]刘世萍。问题式教学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小学科学,2013.

  张秋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