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与教育意义

  摘要:中华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共同凝聚的精神纽带,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预科生是江西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和他文化的冲击,这使其思想产生一定变化,因此,必须在江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

  关键词:江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 中华文化认同内容 教育意义

  中华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共同凝聚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粮食,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内涵非常宽泛,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主要三种观点:第一,从历史发展角度,是“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1]第二,从地域角度,“把中国文化看出一种亘古不变且广被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时代差异,又有其地区差异,这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2]第三,从民族角度,“中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聚合体,但绝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传承与发展中相互取得营养进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多源并不松散,多源并不分流,而是形成了勤劳、智慧、团结、勇敢的民族品质和精神。”[3]即中华文化是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产生的文化,是生活在中国这广袤土地上的各民族长期生活积累总结而形成的各具特色又相互包容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凝聚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粮食。

  中华文化的特点。

  首先,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化发源虽早,但他们未能将古代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文化传承的古国,而且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造福世界。

  其次,博大精深。主要表现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有:第一,文化典籍。中华文化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第二,科学艺术。“四大发明”、“三大国粹”、天文气象、书法、戏剧等成就高,影响大。第三,民风民俗。古尔邦节、泼水节、藏族新年等传统节日广为流传,成为民族的习惯。精神层面有:第一,爱国主义文化。忧国忧民意识、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等。第二,人本文化。民本思想强调“人贵于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三,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任何时代的理想追求,儒家有“天人合一”,道家有“道法自然”,现代社会有“和谐社会”。

  再次,兼容并包。“中华文化产生于东起海洋,西至高原的广袤大地上”[4]但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地融合和改进周围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并得到了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的认可和传播,各少数民族也在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充实和发展着中华文化”[5]包容并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使得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认同层次

  首先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本民族群众基本生活在本民族文化圈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觉地会将民族文化与宗教的感情、意志和心理融为一体。

  其次是对他民族文化的认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汉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教育、科学、艺术、医学等方面都很发达,少数民族也有优秀的文化,如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人们在本民族文化存续和发展过程中要宽容和吸收他民族文化。

  三、在江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意义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江西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即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又受他文化的冲击,多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使其思想产生一定变化,因此,在江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广泛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意义重大。

  第一,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相处的校园民族情。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数学生一直在民族聚居地生活,熟悉了本民族文化,来到江西高校后不适应这种文化气息,对他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在理解上存在误差,不利于自身的学习和同学的友谊。在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能认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能认同中华文化,更能弘扬中华文化。用中华文化这个文明的纽带,让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江西高校汲取优秀的民族品质和民族精神,使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互助友爱;整个校园和谐美好、团结一心。

  第二,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构筑反敌对文化的安全屏障。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割裂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联系,割裂少数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历史的联系,利用少数民族预科生心智和心理的不成熟,煽动民族仇恨,大搞民族极端主义,目的是破坏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在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全面的了解与熟知,也能认清敌对势力的丑恶面目,更能抵御敌对文化的侵蚀,构筑一道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艾克拜尔·吾斯曼: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新疆文化统战工作[J].实事求是,2010(3)

  [2]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4]王霞: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3月第41卷第2期

  [5]刘和鸣.对新疆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6]许嘉璐:甲骨文化宣言[N].文学报,2004-09-09

  吴勤喜 张广才 皮艳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