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犯罪

  • 来源:楚天法治
  • 关键字:校园犯罪,投毒
  • 发布时间:2015-10-28 16:49

  【摘要】校园,本是一方净土,这里美丽而圣洁,供广大学子学习各种知识,学习适应社会的本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校园和犯罪联系起来,然而最近发生的案例不得不使我们面对校园犯罪这一事实。那么,美丽的校园怎么就成为犯罪的多发之地了呢?本文第一部分释明校园犯罪这一法律概念,明确校园风犯罪的内涵。第二部分论述校园犯罪的特征,重点分析其危害性。第三部分分析校园犯罪的成因,从学生个人、家庭及学校三个方面探讨其原因。最后部分本文针对校园犯罪的特征和原因提出了几项预防治理措施,以期对减少校园犯罪能有所裨益。

  “复旦投毒案”等案例的发生之后,校园犯罪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关注,大家逐渐意识到,校园犯罪现在已经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校园犯罪的发生无关学校的好坏、学历的高低,已日趋多样化、暴力化、复杂化。本文试结合相关案例,深入剖析校园犯罪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预防和治理我国校园犯罪有一些裨益。

  【关键词】校园犯罪;特征;原因;预防

  2013年4月1日,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后经抢救无效去世。经警方侦查得知,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2014年2月18日上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年1月8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林森浩投毒案二审维持原判;2015年5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林森浩投毒案的二审死刑判决复核听取林森浩辩护人意见。该案的每一步进展,都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关注。如果这一切只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年轻的生命就不会逝去,上海复旦大学亦不会失去两名优秀的学子。

  复旦投毒案的发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校园犯罪已经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校园犯罪的发生无关学校的好坏、学历的高低,已日趋多样化、暴力化、复杂化。校园,怎么就成为犯罪的多发之地了呢?本文试结合相关案例,对校园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做一些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有关校园犯罪治理的建议。

  一、校园犯罪的概念

  严格来说,校园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因为我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并没有提及。但作为一类典型的发生在特定区域特定人员之间的犯罪现象,人们已经约定俗成,因而不妨就以“校园犯罪”来作为分析的起点。一般来说,校园犯罪是指发生在校园(包括大中小学)的与校园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密切相关的犯罪。其中,发生在中小学的犯罪主体往往是青少年,这就使得校园犯罪与青少年犯罪出现重合之处。但细究下来还有差异之处,校园犯罪的范围与青少年犯罪相比更为广泛。

  关于校园犯罪,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校园犯罪是指与在校师生有关的一切犯罪行为。从实施犯罪的主体来看,它既可以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是社会上的人士;从犯罪的对象来看,一般为在校的学生和教师,但也不排除因师生犯罪行为造成社会人士的伤害,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从发生的地点上看,可以是校园内,也可以是校园外的其他地方。

  校园犯罪具体分以下三类:一,校园内师生、学生之间的犯罪,比如现实中发生的老师对学生的殴打、学生之间的故意伤害类刑事案件;二,校园内师生对校外人员的犯罪,其犯罪发生在校园内,所以不同于其它犯罪;三,校外人员对校内师生的犯罪,这类犯罪的受害人是校内老师和学生,是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一类犯罪。

  二、校园犯罪的特征

  1、犯罪类型相对集中化

  目前,校园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及性犯罪等几种类型上。部分学生贪图享乐、追求名牌、沉溺网络游戏,当家庭经济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就不择手段进行盗窃、抢劫。盗窃主要在教室、宿舍或办公室进行,盗窃一些移动性强的物品,如手机、电脑、钱包等;抢劫多是“擂肥式”抢劫,三五成群在深夜的网吧、街巷进行抢劫。暴力犯罪主要表现在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及聚众斗殴等,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的连杀四人的“马加爵事件”轰动全国,校园暴力犯罪不容小觑。因为早恋亦引发系列性犯罪案件,近年来无良教师性侵学生案件时有发生,引发一片哗然。

  2、犯罪呈现成人化

  提到的校园犯罪,发生在小学和中学中的青少年犯罪占的数量较多。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学、大学的成人犯罪日益突出,使得校园犯罪成人化增强。有组织犯罪呈现增加势头,特别是有组织犯罪,共同犯罪的比例猛增。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了学生团伙。在盗窃、抢劫、强奸、聚众斗殴等犯罪中,3人以上结伙进行的共同犯罪案件占这几类犯罪总数的比例较大。

  3、社会影响较大

  受害群体多为学生,现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安全自然格外重视,某时某地发生校园案件之后,立刻可以引起相当多的关注,这类案件社会影响巨大,处理的不好,有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心理不稳定,影响社会和谐。

  4、犯罪后果危害性大

  首先,校园犯罪大多发生在校园,民众普遍对校园安全要求较高,如果校园都不安全,何谈社会其他领域的安全,每一次的校园刑事案件都会吸引较多民众关注;其次,校园犯罪一般涉及多个受害人,受害人面广更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最后,对于受害人是青少年学生的犯罪,对其以后的人生成长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三、校园犯罪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是校园学生生理、心理不太成熟,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生理上看,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一般来说,学生的思维简单,自控能力较差,情绪不很稳定,易感情用事,一旦受到某种诱惑和刺激,容易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同时,学生明辩是非的能力较成人低,好奇心和模仿性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而发生心理畸变。生理、心理不成熟。青春期懵懵懂懂,没有正确的性教育,凭着冲动做出错误的事情,这也是诱发性犯罪的一大原因。离开家进入校园生活学习,没有了父母的宠爱和保护,遇事不会处理,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从而导致暴力犯罪的现象逐年上升。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比如国际国内影视剧中,常常出现各种警匪大片,离奇的犯罪手法,刺激的犯罪体验,一部分无知的学生竟然玩起了模仿,殊不知滑入了犯罪的深渊。有的学生看到同学朋友抢劫尝到了甜头,便蠢蠢欲动,旁人稍一怂恿,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犯罪的道路。

  其次,校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学习不到位。很多学生花着父母的钱在学校混日子,不知道什么是法律,不知道小偷小摸会变成盗窃,不知道抢劫的后果那么严重。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对于他们来说一概不知。有时候仅仅为了个人享受,为了哥们义气,为了要面子,而做出很多违法犯罪的事情,知道错了后悔却已来不及。尽管现在各级学校普遍开有法制课,但由于该门课程不作为考试的内容,学校、教师本身也重视不够,学生更是对法制教育不重视,没有用心去学,用脑去记,法制课流于形式。这些原因导致现在的学生几乎不具有任何法律常识,罪与非罪界线不清,哪些是违法行为,哪些是合法行为,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后果,这些问题在他们的心中没有清楚的认识。俗话说,无知者无畏。既然学生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触犯国家刑律,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那么,他们做起事来就毫无顾忌,为所欲为。笔者认为,法制观念的淡薄是校园犯罪的主要原因。

  2、家庭关系不和睦

  家庭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家庭也是预防校园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家庭问题日渐增多,家庭教养方式错误。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溺爱、娇宠、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霸道、自私、唯我独尊,与其他人在一起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导致冲动犯罪。

  3、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失误

  在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表现如下:(1)忽视思想品德教育;(2)法制教育效果不佳;(3)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很多学校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强调应试教育,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导致他们思想冷漠、心理不健康,不能适应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遇到矛盾便暴力解决,导致犯罪。学校管理不严。有的学校疏于管理,宿舍可以放置危险刀具,学生可以彻夜不归没有人查寝,赌博醉酒无人问津,社会青年可以随意进出学校,等等这些,使校园犯罪的发生防不胜防。对于教师管理不严,导致教师性侵学生事件的发生。

  四、校园犯罪的预防及治理

  1、设立预防校园犯罪的专项资金

  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应该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讨论会、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师生能够不断积累法律知识,培养学校人员的法律意识,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因不知法、不懂法而引发犯罪。学校要与司法机关如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形成合力,结合典型案例,面向广大学子开展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到法庭、监狱、警示基地等参观学习,也可以邀请法律专业人士到学校开展法制专题讲座,影响感染学生,让学生逐步培养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的好习惯。并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法制知识竞赛和法律辩论赛,培养学生的法律兴趣,加深学生的法律知识,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使法制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不成熟的、脆弱的心理特点,积极为学生开展各种心理讲座,开设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室,正确引导他们对人际交往、困难矛盾等各种问题的认识,注重提高学生承受压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帮助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其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前途充满信心,对同学老师友好相待。

  2、重视家庭教育

  除了学校加强教育和防范外,学校要注重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结合定期开展家长会时机,向家长灌输家庭教育的理念,帮忙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可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使家长与孩子促进交流沟通,增进感情,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安全感信任感,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熏陶,思想更加健康,意志更加坚强,遇事能沉着冷静处理。

  3、加强学校管理,强化师德教育

  学校应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积极加强对学生品德、纪律的方面的管理。如何理解“教育”二字,其含义是教书、育人,在履行传统的传授知识这个任务的同时,也要教学生做人。

  加强师德教育,严格教师队伍管理。教师,教书育人为天职。

  学生尊重、信任教师。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树立的正面的榜样,要爱护、培养学生。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对于侵犯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老师要予以相应的处罚,必要时移送司法部门,维护学校秩序,保护学生安全。

  4、积极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一是加强法制教育。司法机关与学校要加强联系配合,结合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到法庭、监狱等参观学习,也可以邀请司法人士到校开展法制讲堂讲座,把法制教育考核作为学生的评优的标准之一;二是积极发挥青少年维权岗组织机构作用,认真做好青少年犯罪这一特殊群体的帮教转化工作,特别是重新犯罪。对犯罪的在校生,通过调查走访、沟通谈心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帮助其拥有正常生活。同时还要针对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检察建议,帮助整改;三是配合相关单位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执法检查,减少学校周边不安全因素,净化校园环境,真正做到预防与减少校园违法犯罪发生。

  总之,对于校园犯罪,我们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重点做好预防犯罪工作,净化校园环境,维护校园秩序,帮助犯罪学生早日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薛静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3(07)

  [2]李欣容.关于高校学生犯罪防控机制的思考[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3]周向红丁陶.美国校园警察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06)

  [4]高翔.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反思[D].中国政法大学2011

  文/陈礼伟 崔珍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