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级别职员经济犯罪比较

  • 来源:楚天法治
  • 关键字:公职人员,经济犯罪
  • 发布时间:2015-10-29 09:59

  【摘要】我们这里讲的公职人员反正主要是讲的国家公职人员的各种经济犯罪,包括贪污贿赂等等,还有就是包括其他的相关经济犯罪,这里的主要特点就是不同级别的国家工作人员都以权力进行交易,权钱交易等等。相对来讲由于高级别的国家工作人眼,地位高权力大,相应的也是拥有更多的支配能力以及更多的资源,在金额影响等方面也是有比低级别的国家工作人员更大的影响,也会引起社会的重视,受到社会的更加关注。另一方面一些小人物,也就是低级别的国家工作工作人员也会受到一些权利的驱使,经不住一些诱惑导致被权力滥用等经济犯罪拉下马。本文从高级别与低级别官员经济犯罪的不同进行研究。

  【关键词】不同级别;职员;经济犯罪

  一、前言

  目前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犯罪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尤其是一些现象,不仅是高级别的官员,就连一些低级别的官员也是积极地想通过自己的权利获得经济利益,应该说由于社会影响以及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政府对于个级别的人员都是很严格的控制,在实际过程中高级别的工作人员与低级别的国家工作人眼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经济犯罪金额,类型等等会有所区别。本文通过对于高低级别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犯罪研究发现其特性,提出相关的对策。

  我国不同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现状及影响

  我国现状个级别的国家工作人员都有一些经济发展的情况发生,2014年的国际权威性组织“透明国家”发布全球范围内关于贪污的指数,这个指数主要是考虑各国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廉洁指数,对于每个国家的各个“清廉度“给予一定的评分,有一些国家得分较高,0份是最低的也是最为清廉的,10是最高级别,一些发达国家比如北欧以及澳洲等等清廉指数最高,一些非洲国家的清廉度最低,这个指数是用来考虑一个国家的清廉程度,我国在排名变动不是太大,开始时候成员国比较少仅有不到50,我国拍到40,后来扩展到全球的主要国家,我国占到79名左右。可以说我国的反腐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一、我国不同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意义

  通过一些案例的观察以及典型数据可以分析出,高低不同级别的官员对于经济犯罪的一些不同之处,通过这些有效地分析发现这些不同级别职务犯罪的特征,发现一些共同点以及相同不同之处以此来提出对应的方法,高低级别的职务犯罪一般来说高级别的会影响更大,金额的方面也会增加,但是低级别的一些犯罪也是不容忽视,现在的经济犯罪越来越往隐蔽性的特点,可以说有效地认识二者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办案质量。

  二、我国不同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异同分析

  1、个人偏好

  个人偏好,一般高级别的官员倾向于一些字画、文物或者外币等等,高级别的职务犯罪一般犯案次数少。

  2、金额

  但是单次金额大,低级别的国家工作人的一般都是单次犯罪金额比较小,但是次数会多一些,也没有绝对性有一些低级别国家工作人员犯案次数较少,金额也小。

  3、风险

  一般来说高级别的国家工作人员比较隐蔽,风险偏好更高,犯罪的倾向较低,应为起码衣食无忧,低级别的国家工作人员往往条件一般,收入也不高,如果有很大的利益就会铤而走险。可以说相对来说风险偏好低级别的要高一些,随着级别上升而下降。

  三、我国不同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建议

  1、针对高级别人员的建议

  高级别公职人员是指县处级、厅局级及省部级政府官员,由于级别较高,社会地位高,所拥有掌控的权力就越大。高级别公职人员实施权力时通常倾向于重大决策由自己拍板,从而使那些旨在保证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程序性规定流于形式。并且,实施经济犯罪时往往习惯于用高压手段推行自己的政策,例如高级别案例一的李某,利用一把手的权力实施受贿行为。从而使那些意在减少政策执行中阻力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形同虚设。高级别的国家工作人员影响更大,所以也更应该引起重视.用法律制度来规制高级别公职人员的行为,制约其产生某种过高的预期,使其无法进行越轨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是遏制高级别公职人员的关键防线。克服违规行为,就要加强制度建设,弥补制度本身的漏洞,使不法公职人员无隙可乘。高级别的国家工作人员需要精神方面进行控制管理,完善一把手管理体制,好多一把手权力监管出现真空才导致目前情况。

  2、针对低级别人员的建议

  可以说低级别的工作人员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控制,使得低级别的工作人员能够比较实际的减少经济犯罪,从源头上对低级别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不仅是制度精神,还应该注意低级别的工作人员基本生存质量生存条件,使得他们不会因为自身的生活改善的原因而铤而走险。

  个人因素是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隐蔽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需要提高低级别公职人员的个人素质与文化修养,这样才能使人民的“衣食父母”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贡献。虽然数据显示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被绳之以法大部分因群众的举报、上访,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基层举报机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群众举报渠道不明确、相关举报管理机构管理不善、被举报案件得以查处惩治率不高、群众举报成本居高不下等。所以,改革现有的中国举报机制对预防和遏制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宇红.高级官员腐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研究[D].硕士.湖南师范大学,2006(11).

  [2]蒋硕亮.“裸官”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J].行政学院学报,2011.6.

  [3]潘飞,释佳佳.我国农村基层反腐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2).

  [4]郑金变.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现象透视[J].检察日报,2004(5).

  [5]董强.对基层从源头上防治党内腐败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8(2).

  文/周志串 周志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