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及预防策略

  • 来源:楚天法治
  • 关键字: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案件
  • 发布时间:2015-10-28 17:14

  【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突出社会性问题。未成年人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其成长不仅关系到个人命运前途,而且关涉着社会发展前景。正因如此,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误入犯罪歧途,成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深入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特征,进而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策略,力争为该问题的解决贡献理论助力。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征;预防策略

  一、引言

  众所周知,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1,但并非所有未成年人均须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最高院于2006年颁布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可以明确,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实施了受到刑法规制的犯罪行为。14至18周岁之间的未成年人,正处于心理不成熟、行为不受控的青少年时期,陷入囹圄令人扼腕。因此,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及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价值。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之所以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一是因为其危害性远大于成年人犯罪,二是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不容乐观。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据统计显示,2014年仅北京市少年法庭审判的未成年人罪犯就达一千余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令人惊叹。但另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的重新犯罪率仅约为2%。两相对比可以得出:一方面,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不容小觑;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心智特点致使其犯罪矫治成效显著。因此,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对于有针对性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阐述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受到其心理状态的深度影响,因而其犯罪特征也从反面展现了未成年人不成熟的心智、德育、文化水平。

  1、犯罪主体群体化。未成年人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明显的盲目从众心理,跟风、结伴行事,因而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主体带有明显的群体化趋向。诸多司法实践案例表明,近年来的未成年人盗窃、抢劫、强奸等案件,绝大多数是团伙作案。同时,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极易发展为黑社会性质犯罪。

  2、犯罪手段暴力化。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未成年人参与的犯罪活动中,半数以上利用暴力伤人行为达到犯罪目的,甚至造成被害人死亡。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暴力化的的根源,一是未成年人寻求刺激、报复泄愤的心理;二则是青少年快速生长的身体,使其滋生了能够用暴力解决一切的错误想法。

  3、犯罪动机冲动化。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导致其行事完全凭一时冲动、不计后果,表现在其犯罪行为中即是犯罪动机冲动且随意。例如,一起致人重伤的拦路抢劫案件的未成年人罪犯,犯罪起意仅仅是“没钱去网吧了,家里人不给钱”,思之令人痛惜。

  4、犯罪类型多样化。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类型愈发多样,已经从之前单一的财产性犯罪,如盗窃、抢劫等,转变为复合型犯罪。未成年人聚众斗殴、强奸、绑架,甚至黑社会性质犯罪、毒品犯罪等都屡见不鲜。犯罪类型的多样化使得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矫治难度大增。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策略

  据前文所述,未成年人尚不成熟的心智致使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极强的可改造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要矫治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另一方面要从思想和环境根源上杜绝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

  1、强化家庭教育意识,发挥家长监管职责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首要关键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未成年人抵挡犯罪意识的侵蚀。但有关调查显示,高达半数以上的未成年人罪犯成长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例如父母嗜酒、好赌或者与父母长期分居异地等。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强化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以身作则,承担起监管职责,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心态和道德,为未成年人打好拒绝犯罪的心理根基。

  2、加大法制教育力度,发挥学校阵地作用

  随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频发,大量学校将法制教育列入学校日程。但囿于传统智育教育的深厚影响,法制课程并未得到有效贯彻。学校是未成年人在家庭之外的另一重要环境,其教育能够深刻影响和改造未成年人的心智。因而预防未成年犯罪,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法制宣传阵地作用,加大法制教育力度,从思想根源上阻断未成年人的犯罪苗头。

  3、重视犯罪心理引导,发挥社会管理职能

  社会作为未成年人栖居的大环境,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针对已经触犯刑法的未成年人,要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矫治策略,通过心理引导杜绝未成年人二次犯罪;另一方面,社会要发挥其管理职能,强化对未成年人行为的监管力度,例如对网吧、KTV等场所实行定期排查,清除可能诱导未成年人犯罪的隐患。

  五、结语

  总而言之,解决社会性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家的通力配合。在明晰未成年人犯罪特征的基础上,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教育为主为方针,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依托,全力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铲除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恶劣土壤。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之规定

  参考文献:

  [1]赵贺.未成年人犯罪现状、需要动因与预防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姚兵.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策略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02).

  [3]刘富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心理预防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7).

  [4]张华.优化家庭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J].青年探索,2007,(05).

  [5]陈厚喜,邹玉菊.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原因及预防策略探究[J].理论前沿,2014,(09).

  文/郭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