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翅膀的凤凰城

  单翅的凤凰城:曾被斩的刚烈之城

  关于塞外帝都大同的重要性,一句评论中国人文历史的经典话语已经说得很清楚:秦汉隋唐看西安,齐梁陈看南京,钱越赵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而北魏辽金就得看大同。

  从很早以前开始,大同人就开始称自己的城为“凤凰城”。但有意思的是,从空中往下看,这个外形像凤凰的城市并不是一只完整的凤凰,因为它只有一只翅膀。

  大同人这样解释原因:明朝大将军徐达修建的老大同城,只有东南北三关,而没有西关,南关是凤凰的头,北关是凤凰的尾巴,东关则是一只张开的翅膀。所以,这样的布局就像一只从北往南飞的单翅凤凰。

  为了证实这个“单翅凤凰布局”的神奇故事,大同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是张果老给朱元璋托梦授意,朱元璋才让徐达按照张果老的吩咐,将大同城建成凤凰单展翅型状的。

  美好的传说和历史交织在一起,或许是因为当年的大同城确实太过漂亮,以至于当地人认为肯定是神仙授意建造的。

  古时候的大同城,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称,这种“里坊式”城市布局非常合理,城中有专门的官府衙署区、寺庙区,甚至文化区。

  徐达是一代名将,他主持修建的大同城墙坚固宽大,被称为“军城”。清军入关之后,大同总兵起义,多尔衮围攻了9个多月不能攻破,一直到城内弹尽粮绝,叛徒杀了总兵开门投降才算城破。多尔衮率军进城后,不但对居民进行了血腥屠杀,最后还将城墙扒低5尺,说是“斩城”。整个大同城死去了近4年,到清顺治八年,才重修大同城,沿用的仍然是明朝的城防建置。

  现在的大同人,对自己的老城非常重视,他们说新大同是“一轴双城”:“一轴”是御河,西岸的旧大同城要保护,那么就在御河东岸建设新城。似乎时光循环,新的大同城竟和古大同城遥相呼应:御东区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区,而御河之西,那些古老精神的象征,古老的华严寺、善化寺、文庙、关帝庙都在修复,那是大同人永不会忘记的历史的骄傲。

  新郎切勿忘记“带五根肋骨的猪肉”

  大同的婚俗过去相当繁杂,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结婚礼节已经简化多了,但为了求得吉利,一些必要的程序还是有的。

  结婚那天,新娘一定要穿红衣服,新郎也要穿红袜子,系红布裤带。要由新郎的姐夫或者好友担任傧相,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装有绿豆,上面插一根葱,结婚后还得由婆家用绿豆生出豆芽,这叫“生根立后”;还要带五根肋骨的猪肉一块,叫做“离娘肉”。新娘上车时,女方家中定要送给男方家中一盘饺子,上面盖着纸剪的大红喜字,表示“合家欢乐”;与此同时,女方家中要将“离娘肉”劈出几根肋骨来回送给新郎,表示婚后夫妻和睦,“筋骨不离”。

  现在,新郎和新娘一般都在饭店举行婚礼,乐队、司仪如外界一般,来宾入席和向新人鲜花撒彩都跟外地如出一辙。但接下来就不一样了,最热闹的是新郎、新娘向父母行礼,这时候来宾不但要耍戏一对新人,还要戏耍公公婆婆。

  大同农村对孩子的出生极为重视,所以这方面的风俗也很有趣。婴儿出生后,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般要给新生婴儿赠送衣服、被褥、枕头、鞋袜等礼物。在孩子生下12天时,亲友中的妇女,要来看望孩子的母亲,名曰“打听”。要给产妇带来些礼物,表示慰问。产妇家中也须设便饭招待客人。在产期内,机会外人进产房,尤其是忌讳外家男性进产家门,为了防止有人贸然闯入,特在门上挂了个红布条,表示家中有产妇,禁止外人入内。父母亲戚不但要为孩子庆祝“满月”、“百日”,一周岁生日,待到孩子长到12岁时,更是要庆祝一番,谓之“圆锁”。

  素有“煤都”之称的大同,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这里的春节,人们求祝福的最重要的方式不是祭拜灶王爷,也不是烧庙里的头柱香,而是垒“旺火”--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旺火外圈的煤炭中间放柴,柴火中间藏有一张大红纸条,上写“旺气冲天”四个大字。等午夜11点多,要放鞭炮时,先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非常壮观。大人孩子们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每年的元宵节前几天,各个县城的各条主街道总要垒几个大旺火,以备元宵节燃用。这些旺火规模宏大(最大的旺火高10多米),造型讲究,成为节日街头的一道夺目风景。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红光耀眼、灿烂辉煌、恰似一条条吞云吐龙的飞龙,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发家致富的预兆。因此,全城的人几乎都要赶来观看旺火,还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以图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

  “耍孩儿”是用吼的,这才配得上称“天下第一戏”

  耍孩儿又名咳咳腔,是大同地区观众所喜爱的一个地方剧种。它是由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大同,说起耍孩儿,人人都会告诉你,这就是“天下第一戏”--这并非自吹自擂。1992年,大同市耍孩儿剧团参加了文化部展演,荣获12项大奖,男旦小飞罗面(薛国治)获最高荣誉特别奖,小小飞罗面(薛瑞红)获优秀表演奖,整个剧团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的称号。这天下第一团表演的戏,当之无愧是天下第一戏。

  对于“耍孩儿”的渊源,民间有两种说话:一种是说这种腔调是2000多年前王昭君流传下来的。王昭君同匈奴单于和亲虽然出自自愿,但一过雁门关,看到衰草连天、黄沙遍地、触目荒凉的山川,不由地怀念起亲人,悲从中来,禁不住连声慨叹,唏嘘不已。手指一动,琵琶弦上就流泻出了一种腔调,这就是“耍孩儿”。另一种说法是京城里曾有太子终日啼哭不止,搅得皇帝心烦意乱,于是召集京城各大戏班子进宫,为太子吹拉弹唱,但都不能逗乐太子。后来从大同方向来了个艺人,此人天生嗓子嘶哑,发不出声却又要憋足了劲硬吼。令人纳闷的是,他唱了一段,太子竟不哭了。皇帝非常高兴,重赏了这个艺人,让他天天在宫里唱这个调,并亲封曲名为“耍孩儿”。这个艺人回乡后,耍孩儿便在大同一带传唱开来。

  耍孩儿最突出的特点是唱腔发声时使用后嗓子,声音从喉咙下面发出来,听起来浑厚、质朴。耍孩儿发声方法,使外地人乍一听起来很不习惯,说它发声不科学,但听惯了以后,觉得越听越爱听;对于大同人来说,更是对这种唱腔情有独钟,好像是不用后嗓子唱就软塌塌的没劲,就过不足“戏瘾”。

  “耍孩儿”的伴奏乐器中,最突出的是笛子和呼胡。哪个村庄演戏,村外几里远就能随风传出笛声,那悠扬的旋律很勾人。笛子作为伴唱的主乐器,在其他剧中似不多见。而听“耍孩儿”唱腔,如果听不到笛声,就像吃浑源凉粉少了辣椒油,寡淡得不行。

  呼胡的演奏更具特色,一般人演奏呼胡追求的都是清脆嘹亮,然而“耍孩儿”的呼胡伴奏,却一定要柔和低沉,别有几分苍凉之境。这样的琴声一响,就知道是“耍孩儿”腔。

  《扇坟》是“耍孩儿”中的经典剧目,这个故事在大同农村妇孺皆知。原来这里有个说法:过去,丈夫死后,妻子要守到坟干才能改嫁,如果急着要嫁,就得想法让湿坟扇干了。《扇坟》中讲述的是唐僧师徒的故事,说是取经途中,猪八戒产生了还俗的念头,孙悟空就变化成了一个味丈夫上坟的美女来戏弄他,使八戒渐渐醒悟。剧中色孙悟空变化的小娘子,自穿缟素孝衣,左手端纸灯,右手持纸扇,绕灯扇动,还要走特定的“挖步”(脚尖点地向后“挖”着走)--动作变化多样,实为其他剧种所罕见。

  浑源出美女,更出凉粉

  浑源是大同的一个县。这里的凉粉跟大同城一样古老。这里的人们,每年立夏,家家户户必达凉粉,为的是消暑解渴、防灾祛病,;平日里,天气热了,来点凉粉;来了客人,请吃凉粉;举办大大小小的宴席,不能少了凉粉;甚至家里有人患了感冒,也要吃凉粉。

  浑源县的女人,被认为是大同最美的女人,似乎美女端出的凉粉也更色香味俱全。这里的凉粉不像粗犷地北方小吃,却更像精致的南方美食,不但要配醋、生葱、盐水、生蒜、香油、辣椒油和味精等作料,还要放入香菜、黄瓜丝、豆腐干、莲花豆和熏鸡蛋等各种配料。

  在浑源,最出名的要数“小媳妇凉粉点”。据说,这家的凉粉之所以卖得好,关键是辣椒油香,当地人或外地的游客,吃过小媳妇凉粉后,总要再买些辣椒油带走。浑源凉粉的辣椒油含有较多抗氧化物质,加以含丰富亚麻酸的胡麻油,可预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当地人很少有肥胖的,就跟常吃辣椒油有关。另外由于凉粉采用高山上种植的土豆为原料,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没有任何污染,属于真正的环保食品。

  除了浑源凉粉,大同的名小吃还有油炸糕、刀削面、广灵豆腐等。

  文/素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