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汉字词汇的发展及其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汉字,文化交流,日语
  • 发布时间:2015-01-08 12:53

  摘要:现代日语中大量使用汉字词汇,其使用量甚至超过了日语中的固有词汇,可见汉语在历史上曾经对日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明治维新以后,日语自制的一些汉字词汇(即和制汉语)也大量涌入中国,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本文将主要从日语中汉字的传入过程、传播途径、和制汉语的“回流”现象等方面入手,纵观日语中汉字词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而探究其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汉字词汇;中日文化交流;和制汉语;影响

  引言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东亚邻邦,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是源远流长。纵观中日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汉字的传入无疑对日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从现代日语中大量存在的汉字词汇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同样,日语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制的一些汉字词汇,即和制汉语也被借用到汉语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一、汉字的传入过程

  据史书记载,日本的汉字最初是在秦汉时期由中国大陆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而在日本得到广泛地推广和使用则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到了3世纪,日本不仅所有对外的国书使用汉字来书写,地名和人名使用汉字来标记,甚至日本最早的国史如《古事记》①和《日本书纪》②等也都是用汉文写成的。后来,也就是公元4世纪到5世纪,为了扩大国家的政治势力,日本开始启用一些能够读写汉字的人为朝廷效力,这些人大多被任命为史官或文书。当然,日本这样做也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像《日本书纪》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在敏达天皇执政期间,有一次高句丽③派使节进贡,并呈上了一封国书,但朝中竟无一人能读懂上面的文字。最后还是一个叫王辰雨的人站了出来,为天皇解读了这封国书。这件事在当时造成了一定影响,也引起了天皇的重视。由此可见,在中国及其他一些周边国家的影响下,日本已经逐步认识到汉字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日本加快了汉字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使用。

  二、汉字的传播途径

  通过分析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的过程,我认为汉字传播到日本主要有两大途径:

  (一)间接传入--朝鲜的中介作用

  前面提到,日本的汉字最初是由中国大陆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相应地,日本最早的官修史书《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应神天皇十六年(公元285年),中国的王仁从百济④朝鲜古国进人日本并传入汉籍,因而日本史书以他为汉字的最初传入者,日本没有文字的时代从此宣告结束。王仁当时的身份是博士,在汉代为执掌图书典籍和负责经学传授之官职,他为日本带去了重要的汉籍,并且其所教的对象又是应神天皇的王子。因此,日本史书上以他为汉字的最初传入者,是在比较正统的意义上而言的。

  (二)直接吸收--两国之间互遣使节

  公元七世纪初,中国正处于隋朝的兴盛时期,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日本已不再满足于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地吸收中国文化,而是迫切地希望直接引进隋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于是决定向中国派遣国使,从而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划时代的一举--遣隋使。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执政,他先后四次派遣隋使到中国,这是日本统治者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公元600年,圣德太子第一次派出遣隋使赴中国朝见隋文帝;公元607、608年,圣德太子又派出以小野妹子为首的第二次、第三次遣隋使团;最后是在公元615年,以矢田部造为首的第四次遣隋使团访问了中国,而此时隋朝因炀帝东征高句丽,民不聊生,国势渐衰,不久便被唐朝所灭。四次派出遣隋使的经历使得日本更直接地学习了中国的先进文化,也为汉字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以此为开端,后来的日本统治者延续了这一良好传统,继而派出遣唐使等使节团前往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传播本国文化,中国也积极地派遣使节访问日本。其中最有成就的当数高僧鉴真,他不仅向日本传授佛法,还将中国的建筑学、医学、印刷术等方面的成就带到了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有着突出的贡献。

  三、和制汉语的“回流”现象

  众所周知,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后,对日语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与此同时,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利用汉字的造词和表意功能,重新组合汉字,也创造了大量的汉字词汇,如“歌舞伎”、“相扑”、“寿司”、“刺身”等,这些汉字词汇被统称为“和制汉语”,它们随着中日之间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大量涌入中国,对我国现代汉语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里,我将其称为和制汉语的“回流”现象,并且我认为这种现象在以下三个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首先是清朝的洋务运动时期,不少仁人志士提倡西学东渐,积极学习并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技术,而又因为日本在这方面着手早于中国,所以人们在翻译西方书籍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地向日本学习。一些由西方外来词汇音译或意译过来的和制汉语便通过这种方式传入了中国。

  其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了长期统治和奴役中国,开始有计划地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以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北地区为中心全面普及日语,进而在中国内地广大沦陷区也开设了规模不等的日语学校达一百八十多所。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人被迫接受了大量的日本文化,一些和制汉语自然也随着日语的普及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还有一些和制汉语随着影视、动漫等日本文化产业的盛行也传播到了中国,并且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了现代汉语当中。像最常见的“物语”一词,最早出现于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语》⑤,但这个词传到中国并流行起来却是因为松隆子主演的日剧《东京物语》在中国的热播。又如“人气”、“写真”、“料理”等词汇,也已经渐渐被大众认可并开始频繁出现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中。可以说,这些都是和制汉语“回流”的突出体现。

  四、中日汉字词汇的互借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

  汉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象征。在我看来,中日汉字词汇的互借行为与其说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如说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

  一方面,早期汉字的传入开启了日语书写历史的新时期,结束了日本没有文字的时代。伴随着汉字的传入,日本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文明,其佛学、建筑学、医学等各个领域都受到冲击,并在广泛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此同时,日本不只是单方面对中国的汉字词汇进行借用,而且还利用汉字的构词原理以及中国的文献典籍创造了许多所谓的“和制汉语”。这些“和制汉语”伴随着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大量涌入并被承认,最终成为汉语的外来语,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也使我国受到一些源于日本的新生事物的冲击,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另一方面,中日汉字词汇的互借给两个国家都带来了同一个困扰,那就是语言难以统一化、规范化的问题。例如,日语中的“あいきょう”的汉字书写有两种--“愛敬”和“愛嬌”,近代以来一直处于混用状态。虽然日本的常用汉字表中有“敬”而无“嬌”,但实际上“愛嬌”的使用率要大于“愛敬”⑥。同样,现代汉语也因为一些和制汉语的传入而出现了汉字的书写或使用不规范的问题。

  总之,中日语言发展史上的汉字词汇的相互借用,已然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虽然给两国的文化都造成了一定冲击,但还是大大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并且我相信,汉字在今后的中日文化交流中还会继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

  结语

  汉字传入日本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改造并没有消失匿迹,而是已经完全蜕变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与日本的国字、假名、外来语等一同构成了现代日语体系。中日汉字词汇的互借无疑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本文也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这一问题今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古事记》,日本最早的史书,成书于和铜5年(712)。由太安万侣奉元明天皇敕命,笔录稗田阿礼的口述内容而成。

  ②《日本书纪》,日本最早的敕撰史书,共30卷。六国史的第一部。养老四年(720)成书,舍人亲王等编撰。记述自神代至持统天皇时代的日本正史,以汉文编年体写成。

  ③高句丽,古代朝鲜的一个国家,亦称高丽。公元前后由夫馀系高句丽族建立,与新罗、百济鼎立,668年为新罗所灭。

  ④百济,古代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国家。公元4世纪统一马韩诸国,与新罗、高句丽鼎立,660年被新罗击败灭亡。

  ⑤《源氏物语》,日本平安中期紫式部写的长篇小说,共54卷。11世纪初成书,主要描写了帝王4代70余年的人生历史。作品巧妙地融入了古今内外的众多诗歌典籍,文笔流丽,内容丰富,为日本物语作品的杰作。

  ⑥朝日新闻在线检索“聞き蔵IIビジュアル”的结果是,2011年9月14日到10月14日,“愛嬌”有10次记载,“愛敬”却只有4次记载。

  参考文献:

  [1]王建民.中国文化交流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08.

  [2]冯佐哲.中国文化交流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

  [3]孙娜.中日汉字词互借之管窥[A].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4]李蕊.中日汉字词比较研究[A].高教研究,2012.09.

  [5]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M].昆仑出版社.2005.06.

  高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