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
  • 发布时间:2015-01-08 09:09

  摘要: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生态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党根据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的科学总结和高瞻远瞩的意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并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也是我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与发展的背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阐释了农药杀虫剂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标志性的起点,是人类对于生态环境警示性的预兆。而后在1972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L.米都斯博士为首的学者研究出版的著作报告,即《增长的极限》,是对于极大限度的追求物质财富的挑战,为全世界对传统发展模式和环境问题的思考敲响了震耳欲聋的警钟。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合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共同努力。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及实践

  党和国家始终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早就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还有,1955年,毛泽东又强调:“在二十年内,基本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现绿化。”[1](P.262)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并进行实践。[2](P.21)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发展要有新思路。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我党将生态文明思想逐渐融入到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中,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大再一次提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境的发展深入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务必将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统一联系起来,为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生态”与“文明”两个概念的组合。文明是与野蛮相对应的概念,‘文明’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经过人的劳动和智慧的创造,并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东西,是人类社会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更高层次阐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和谐、相互协调的文明状态,打破了西方生态文明观“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各种思潮的两种倾向。在对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性和统一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指出:“人是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对象。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的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P.167-168)马克思还强调:“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也就是说,人存在于自然界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单独存在,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明显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严峻挑战,经济发展有史以来在最大化的追求物质财富,忽视我们一直生活在其中并且不断破坏的自然。尤其是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过度的弘扬人的主体性而相对的贬低自然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文明态势。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我党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从根本上令我们熟视无睹的自然世界。从而改变唯利是图的经济发展,更加明确的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展现了我党对我国文明发展状态的深刻挖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我党对我国文明结构的认识上,更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党鲜明的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根据社会现实的情况,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增加到生态文明,也就是说,我国的文明建设逐步深入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党深刻总结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表明我党在实践中根据实事深层次挖掘社会发展态势,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升华,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为满足一代代人的延续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运用更加合理的方法,更好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从更高的层次阐释了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坚持适度开发和注重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原则,更加全面的、具体的概括了我国生态问题解决的战略思想,深入到以“文明”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标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是对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推动。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要求和实践基础。

  我党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效益低下和社会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以及资源滥用的现状剖析,创造性的回答了如何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充分增强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观念,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谁注意道路。由被称之为“黄色文明”的农业文明、“黑色文明”的工业文明到如今的“绿色文明”即生态文明,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层面以及全过程,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中的指导意义。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改革政府管制型治理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改革政府管制型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积极的引导作用,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利益最大化,因而忽视了生态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公共管理”方案,其基本理念是通过改革政府,提高政府业绩,使市场和政府相互弥补对方发挥作用的缺陷,以及有效抑制双方运行机制的“失灵”,简化政府职能,授权或者分权来进行政府管理工作。但是这并不是要求政府放弃管理权利或者是弱化其管理职能,而是以政府站在更高的角度发挥其“掌舵”和“导航”的功能。政府通过制定有效地生态治理模式,简化政府管制权利。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建设生态文明的相关政策,坚持生态环境保护至上的原则,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进行自我调节,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相关行业、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表明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认真对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历来作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相互存在着。为了发展经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然而僵化的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开发自然资源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求相关行业和企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落实我党和国家的具体政策和号召,主动遵照国家的相关措施,承担社会责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利用科学技术降低污染的程度,转向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促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发展。

  (三)提高公民建设生态文明意识,扩大公民参与力度

  长期以来,公民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意识淡薄,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例如,乱砍乱伐、过度放牧、涸泽而渔等等,生态功能区居民无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无视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我们作为生存者之一,必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努力学习各类生态文明知识以及接受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共创我们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邓小平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王娇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