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建筑美学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避暑山庄,寺庙,建筑,园林
  • 发布时间:2015-01-08 09:00

  摘要: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东北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与皇家寺庙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它标志着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帝王园囿,园林从筑山到理水再到花木的种植可谓是工笔写意。

  关键词:建筑;文化景观;园林;艺术;宫苑。

  一、历史背景

  避暑山庄--一座上演清代历史的舞台,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历经近一个世纪竣工。它是清帝为巩固国家统一和安抚、团结边疆少数民族而修建的一座夏宫。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康熙帝开拓湖区、修堤岸、筑州岛,营建宫殿、亭、台、楼、榭及宫墙等;第二阶段为乾隆帝对其进行扩建,增建宫殿及园林等建筑。康熙、乾隆帝每年到木兰围场北巡有四到六个月的时间在避暑山庄处理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一系列国家大事,由此避暑山庄成为北京之外的第二个全国政治中心。1860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使得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逃到这里避难接连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及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也渐渐地败落失去了它的意义。

  二、建筑形态及其审美意匠

  避暑山庄的建筑在美学意涵和艺术美学有着极高的造诣。它体现着“锦绣山河之缩影,民族团结之象征”的美学意蕴。它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体现了中国古代南北造园艺术的融合。中国的木构架建筑体系从唐、宋到明、清,经历了从程式化到高度程序化的演进。

  中国古代维护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中心内容的等级制,是维系“家国同构”的宗法伦理及社会结构的主要依托。在避暑山庄的布局上,正宫按京都紫禁城九进制布局,宫殿位于山庄南部的高地之上,其建筑青砖灰瓦不施彩绘,与山区、湖区及平原区的建筑遥相呼应。山庄周围寺庙的建筑是一个亮点,它金碧辉煌结合了满、汉、蒙、藏的建筑风格于一体,与避暑山庄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注重外形是外八庙建筑的基本特点,纵观山庄外庙一是利用山势自然坡度布置建筑;二是人工处理成不同高度的台地。中国古典建筑整体布局多采用对称式建筑,但外八庙的部分建筑为前汉后藏的方式,部分寺庙的建筑则因地因形而变,外八庙各庙都有一座引人入胜的主体建筑。如普陀宗乘之庙的建筑错落变化、曲折有趣,它的主体建筑造型采用了藏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建筑顶端平台之上,分别建有几处汉式的亭子,雄伟壮观的藏式红台与汉式建筑的亭阁相结合甚是完美。普宁寺的大乘之阁为五个四角形的攒尖屋顶,四个较小的屋顶分布在四周分别有力的烘托出中间屋顶的高大。

  外八庙在中国传统建筑上有着重要地位,它把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建筑特色融为一体,采取了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表现方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三、建筑的“物理”理性

  建筑的物理理性与环境意识因地制宜,构筑方式及设计意匠因势利导。避暑山庄地势东南低、西北高,东部的东南为湖区,北为平原,西北部沟壑纵横、峰峦叠嶂、古木参天。就总体布局上看,它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采取了概括化和集中化的手法。

  山庄的主殿“澹泊敬诚”、主寝“烟波致爽”,都取自崇朴鉴奢之意,因此它没有像大多数皇家园林一样,金碧辉煌、高不可攀,而是采取了本色梁柱,灰砖青瓦,没有金扉玉栏,没有画栋雕梁,整个建园的宗旨就是“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整个山庄五分之四的部分都是真山,因势利导设计意匠充分利用手法来加强整体立面的韵律与节奏感。这种手法就靠起伏的节奏感来表现,不仅承德山庄的地势高低起伏,它的建筑也参差错落,主次分明。临空的建筑和山石的层次起近景作用,依附在山间的亭廊色彩相得益彰。

  因有“左通辽沈,右引回部,北控蒙古,南制天下”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军事战略意义,所以在外八庙的建设中,西藏、新疆、蒙古等多地民族参与了建造,融合了各个地方如伊犁的固尔扎庙、前藏的布达拉宫和后藏的扎什伦布寺等各个地方的建筑因素。

  四、建筑意境及其生成机制

  一切艺术作品最终都是要诉诸于表现的,相比于大多数西方人喜欢率直地、无保留的和盘托出的表现方法,中国人则更喜欢采取含蓄和隐晦的方法达到引而不发、显而不漏的效果。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踏花归来马蹄香”和“深山藏古寺”的名作出现。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自然打造的忽隐忽现,若有若无,它的造园艺术可以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两句话。

  由于避暑山庄的营建,同时周围的寺庙也渐渐兴建起来,如众星捧月环绕于山,它象征着民族团结和中央集权。这些庙宇金碧辉煌、宏伟壮观,与简朴的宫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承德山庄是皇家园林,建筑形态必定是一流的,园中的“日月同辉”的奇景是能工巧匠运用光学原理在池水南面的假山上挖出一个半月形的缝隙,站在文津阁前向池中望去,可见水底蓝天有一弯新月,而天空却是艳阳高照,“昼月”是科学史和建筑史的典范,也是建筑意境的完美体现。

  五、中国建筑的“硬”传统和“软”传统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积淀,既有丰厚财富也有沉重的传统包袱。所谓“硬传统”指的是建筑传统的表层结构,是建筑传统的物态化存在,是凝结在建筑载体体现出来的建筑遗产的具体形态和形式特征,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式布局、木构架结构、大屋顶、须弥座、斗栱、彩画等等形式。“软建筑”则是传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创作方法和设计手法。硬继承受到建筑载体生命力的密切制约,而软继承可以摆脱载体的牵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体系建立以土木、砖木为主要材料,目前,中国在慢慢注重传统建筑的重要性,中国现代建筑和传统结合的问题,不能只把看得见的东西作为传统搬到现代建筑中来,而要注意软传统来摆脱硬继承所导致的传统与现代格格不入的困境,有助于为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找到良好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万法归一--外八庙《民间文化旅游杂志》.

  [2]高洁、吴树平.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古建筑艺术分析.

  王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