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政治社会化前后台网络模式研究的启示

  摘要:理论提出的意义和目的主要是用于解释实践,在解释实践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并在解释与指导的前提下,发现实践的不足,从而改进实践。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前后台模的研究意义就在于其能够解释、指导并改进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践。通过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前后台模式的研究可知,要使整个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的,主要是确保整个系统模式能够平衡运行--输入和输出的一致性,即前后台的综合作用为正效应。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增强前台情境控制力、强化前后台情境的综合正效应、弱化前后台情境的综合负效应、加强系统反馈等途径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达到高校的预期效果。

  一、前后台模式的网络形态--前后台趋向对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大众传媒“第四媒体”的网络开始崛起,对政治社会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为个体政治社会化提供了新的环境及空间,加快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1]。网络改变了传统政治中单向度的沟通形式,使政治社会化成为一种直接的互动式沟通模式。信息时代的网络已成为政治社会化的强大载体和工具,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高校大学生是青年中受网络影响最为突出的群体,“当大学校园各个角落均遍布数字化的信息时,大学生的整个生存状态--从学习研究到休闲娱乐,从个体行为到情感心理,均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重大变化”[2]。网络改变了传统的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模式,使得原来微弱、狭窄的后台情境空间得以扩张,前台主导模式已逐渐向前后台趋向对等的新模式转变,呈现出前后台逐渐趋向对等的形态。

  二、前后台模式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启示

  (一)增强前台情境控制力:转变角色地位及互动方式

  1.调整高校与大学生角色地位--单一主体到双主体

  在传统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前后台模式中,高校施教者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控制者,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大学生的政治角色意识则较为单一,自我政治角色一般定位为被动的受教者。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角色意识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的拥有主体意识的自我教育者,使其在前台情境接受政治教化的角色演绎中出现了角色意识冲突。由于政治心理及政治意识转变所造成的矛盾和冲突,往往使得前台情境的政治教化演绎受到破坏。因此,高校应该转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把大学生也置于同等的主体地位,即政治社会化的双主体,使大学生的主体政治意识在前台情境的政治教化中得以体现。由此,才能够唤醒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其在互动的沟通中主动地接受前台情境的政治教化。从单一主体向双主体的转变,是前台情境政治教化的互动方式及演绎方法得以转变的关键前提,也是提高前台情境控制力的重要保证。

  2.转变前台情境的对话方式--单向灌输到双向对话

  传统高校前台情境的政治教育主要是单向性的灌输教育,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需求出现错位。这种通过高校政治权利外力塑造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模式功效甚微。因此,在网络背景下,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转而采用双向“对话”模式。双向“对话”模式比传统的单向灌输更为人性化,“作为意义分享的方式、作为价值建构的过程,对话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本身”[3]。大学生在与高校施教者双向“对话”的前台情境中,能够体会到作为主体被尊重的角色地位,因而更能主动地接受前台教育所传递的主导政治文化。由此,才能实现高校施教者“价值引领”与大学生“主动建构”的外力与内力共同塑模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模式。此外,双向“对话”模式使得高校施教主体与大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交往、互动的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存在霸权、支配和中心地位”[4]。在此对话情境中,大学生能够在前台情境的政治教育中有着高度的参与性,高校施教者亦能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价值观的强渗透。

  3.改变前台情境的演绎方法--明示与暗示结合

  传统的高校前台政治教育主要以明示方法为主,即公开地传递和灌输政治信息、政治情感及政治价值观等。这种明示的政治教化方法在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化中曾起着重要的作用。然后,伴随着网络背景下后台情境领域的扩张,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学习政治文化的途径和渠道急剧增加,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暗示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倾向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具有强烈的“同喻”色彩,传统明示说教方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需求。网络背景下,高校前台情境的政治教育,除了保留传统的明示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进行暗示方法的探索和运用,使明示和暗示方法相结合。暗示方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暗示者通过语言、行为或情境把其观点或意见传递给个体,并使个体接受和认同这些观点及意见,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按照暗示者所传递的方式进行活动”。[5]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的暗示方式只要求大学生接受现成的信息,因此,其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性作用。

  (二)强化正效应,弱化负效应:加强前后台情境的一致

  1.提高高校前台政治教育与网络政治的融合性

  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前后台情境的融合性,主要是指高校政治教育与学生网络政治实践内容的一致性。传统高校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属于理论性的知识,形式较为单一,内容陈旧,但大学生处于接受者的角色,只能被动接受。然而,网络背景下后台情境领域的扩张,使得后台情境领域的许多有关政治文化的信息复杂化、多元化。网络中相关的政治信息虽然复杂多元,但是其往往包含了最新的政治信息,如新的政治理论、时事政治等等,有着更多的政治“声音”,尽管这些声音并非全是符合“主流价值”的。因此,要使前后台情境中大学生的政治教育达到较好的融合性,就必须对前后台情境的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更好的融合,把网络后台中最新的政治信息、时事政治引进课堂。然而,对于从后台情境中引进的网络政治信息要辩证对待,积极的、健康的有益信息应该予以肯定和引导,成为高校大学生前台情境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消极有害的则要进行理性批判,作为充实高校前台情境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反面材料。

  2.积极构建高校网络政治社会化阵地

  增强前后台情境的一致性,除了把后台情境的政治信息融合到前后情境的政治教育中,其对应的一面则是把前台情境的政治教育融合到后台情境中。要把前台情境的政治教育融合到复杂、多元的后台情境中并不容易,需要在后台情境开辟一个特殊的平台。这个平台要尽量减少后台情境相关负面因子的影响,保持前台情境政治教育的正面性。目前的网络政治社会化阵地的探索,正是前台情境政治教育融合到后台情境的典型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6]。中国传统的高校前台政治教育几乎不涉及后台情境领域,尤其是网络情境领域,这也是高校前台情境政治社会化力量不断受到削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文化主动地构建高校网络政治社会化阵地,是网络环境下促进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迫切要求,是前台情境融入后台情境并利用后台情境发挥作用的有效方式。

  3.规范和引导高校大学生后台情境的政治参与行为

  后台情境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所青睐的政治社会化场所,在这里,大学生作为政治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能更加自由地获得各种丰富的政治信息。然而,由于大学生自身的政治判断能力不高,加之扩张后的后台情境变得多元及复杂,使得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可控性减弱,常常导致非理性的政治行为。这种后台情境的非理性政治行为容易造成前后台情境政治信息及政治教育的冲突,破坏前后台情境的一致性。因此,高校主体要积极规范和引导大学生后台情境的政治参与行为,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参与后台情境的政治实践,确保前后台情境的一致性。规范和引导大学生后台情境的政治参与行为,“要使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形成高校与大学生之间‘诉求--回应’的良性互动”[7]。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加强学生网络素质教育及道德教育,加大网络法律常识宣传,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及分析能力等。

  (三)提高反馈能力:寻求体系运行新平衡

  1.建立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有效反馈机制

  要加强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反馈,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因此,高校主体必须在整体上构建一个联动、整合的反馈机制,使反馈信息能够有规律并高效地返送。建立联动性、整合性的反馈机制,首先要建立全面的信息反馈网络,这是信息及时、准确反馈的基础。全面的信息反馈网络要积极调动学生干部、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其他教职工,让校内全员参与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反馈网络中,形成一个个紧密相连的节点。其次,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反馈制度。科学规范的信息反馈制度是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信息反馈的重要保证,如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建立的大学生思想调查分析制度、教育座谈会制度、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制度等。除此之外,在网络后台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可以尝试构建以网络后台情境为基础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制度。

  2.增加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反馈渠道

  加强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反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基础,增加反馈的渠道则是必要措施。渠道的增加是为了收集到更多的反馈信息,在数量上提供保证,缺少必要的反馈渠道,将会使高校主体难以把握和控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效果。因此,为了保证能够最大程度地收集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反馈信息,高校主体必须增加反馈的有效渠道。最为基础的反馈渠道包括前台情境中的主要施教者以及后台情境中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学生干部、社团干部等。通过教师及学生的反馈,能够了解学生最为基本的政治社会化状态和效果。然而,仅仅通过这两个途径是不够的,尤其随着网络后台情境的扩张,学生的私人生活逐渐进入以网络为主的“深后台”,政治社会化效果也随之隐藏得越来越深。因此,必须开拓更多其他有效的反馈渠道,最为关键的是网络渠道。高校主体应该把收集反馈信息的触角伸向网络后台情境,让网络后台情境成为重要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反馈渠道。

  3.提高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反馈速度

  为了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反馈环节,除了在机制和数量上保证反馈信息的收集,还需要在速度上进行提高。反馈的目的是要及时、快速地掌握和了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状态和效果,如果反馈信息不能及时、快速地到达高校主体部门,高校主体就无法针对有效的反馈信息对新一轮的输入进行调整,也无法对前后台情境的关系进行有效整合,新一轮的输出结果也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出现更大的偏差和错位。因此,要达到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达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预期效果,必须提高反馈速度。高校主体与大学生之间的政治信息反馈,中间要经过相关的环节,然而中间环节越多,意味着反馈消耗的时间越长,反馈的速度越慢。因此,必须努力减少反馈的中间环节来提高反馈的速度。增强高校主体和大学生之间的反馈互动,最好的方法是直接进行交流沟通。随着网络后台情境的扩张,网络的交互性、匿名性为高校和大学生之间的直接反馈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如目前一些高校开通的校长信箱、高校校内论坛等。

  注释:

  [1]孙运祥:《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网络对“政治人”心理及其人格的影响》,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43-145页。

  [2]陶国富:《大学生网络心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第237页。

  [3]黎琼锋:《对话不仅仅是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及其价值意蕴》,载《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10期,第71-73。

  [4]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7页。

  [5]赵长胜:《论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4期,第110-113页。

  [6]王子坤:《网络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63-166页。

  [7]章荣君:《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双重效应及策略选择》,载《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2期,第71-75页。

  李小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