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话声调的演变与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普通话,声调,留学生,汉语
  • 发布时间:2015-01-08 13:12

  摘要:众所周知,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时其中一大难点就是声调读不准,这在口语交流时有时候会造成不小的麻烦。本文会通过介绍普通话声调的演变和音调在实际中外学生交流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两个方面来阐明学习声调的重要性和如何学习声调,希望可以启示留学生在学习中文时不要忽略声调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学习好声调对于口语交流是绝不可少的。

  关键字:普通话;声调;语系;留学生;偏误

  引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在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汉语最早出现的时期是上古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的发现使得殷商时期成为汉字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时期。汉语的语音从上古到中古,从近代到现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声调也不例外。知道中古声调到普通话的四声的演变,掌握声调演变的规律,对于说好普通话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的有自己的方言。了解声调的发展规律,对于各民族的人们学习普通话学习汉语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普通话声调的演变

  要想了解声调的演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声调。声调就是指音节内部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高低升降的变化;音节读音的高低、升降、曲折、长短的具体变化值就是调值。调值的确定我们通常采用国际语言大师赵元任发明的“五度标记法”。把声调的高低调值分为五度,分别用1、2、3、4、5来表示,其中1表示音高最低,2表示次低,3表示中,4表示次高,5表示最高。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分别是55、35、214和51。

  中古是由魏晋初期开始,止于明朝中叶。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由于史料和文献的不足,关于上古汉语的声调的内容无从考证,因此这里不予探讨)隋代陆法言所著的《切韵》(该书原书已经失传,但语音部分幸运的因《广韵》等增订本而保留下来)全书中,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归入到平、上、去、入四部分,这是最早的确定声调的文字记载,也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最重要的依据。普通话的声调也有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也叫“四声”,现代汉语的声调是对古代汉语声调的继承和发展。想研究中古“声调”到现代“四声”的历史演变关系,首先要掌握四个规律:第一个是“平分阴阳”,第二个是“清阴浊阳”,这两点可以放在一起讨论。第三个是“浊上归去”,最后一个则是“入派四声”。

  1、“平分阴阳”和“清阴浊阳”说的都是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对中古的平声调的继承。什么是清浊,而什么又是阴阳呢?所谓“清”,指声母是清辅音,所谓浊,指的是声母是浊辅音。而浊辅音又分为全浊和次浊两类。全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次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鼻音(mnng)和边音(l)以及一部分零声母。除了舌尖后浊擦音r以外,全浊辅音已经全部清化,只有南方的部分的汉语方言至今仍然保留全浊辅音声母,比如上海的方言。

  中古时期汉语的声调是一套完整的辅音系统,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声母形成整齐的对立关系。这也是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之一。中古汉语有四个调类,分别是“平、上、去、入”。调类指的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节归在一起所建立起来的类别。在中古后期,北方汉语的全浊辅音声母逐渐发生了清化,清浊的调值进一步拉大,这种现象被逐渐注意以后,就出现了阴调、阳调的分法。因此在“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中分别新增一个调类,以弥补因为全浊辅音声母清化而消失的区别特征。这样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就分化成了“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个声调。新增的四个声调命名为阳调以区别于本来的四个“阴调”。这四类八调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直线关系,比如中古的入声调在北方方言中基本消失了,而在南方的各方言中还不同程度被保留着。不止在南方的各方言中古入声的发展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在没有入声的的北方方言中,对古入声字的归并情况也不尽相同。把古汉语的入声分别归派到普通话四个不同的调类中,这就是所谓的“入派四声”,关于具体的“入派四声”会在下文中具体解释。我们简单的说就是汉语的阴调类是中古原有的四声,而阳调类是全浊声母清化后新增生的调类。

  所谓的“平分阴阳”指的是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调类中属于清辅音声母的古平生,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55),比如“应该、飞机、鲜花…”。凡中古调类中的属于浊声母平声和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的古平声,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35),比如“和谐、人名、红旗…”。这一规律非常清楚并且整齐,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应关系简称为“清阴浊阳”便于记忆。

  2、上文提到过,由于中古后期全浊声母的清化,在中古后期原本的古阴上声调新增一个调-阳上调,这样古上声调就被分化为阴上调和阳上调两部分。中古汉语的属于清辅音的阴上调是普通话上声的直接来源,而中古汉语属于浊辅音的阳上调在普通话中则被划分成两部分:古全浊上声和次浊上声。其中除去古全浊上声并入了普通话的去声,另一种次浊上声则与古阴上调是同路的,仍然被保留在普通话的上声调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是普通话的上声调是由古阴调上与次浊上声调合并而成的,这也就是普通话中的上声与中古上声的对应关系。

  3、前段提到过古全浊上声并入到了普通话的去声,因此普通话去声和不但和中古去声,与古全浊上声也有对应的继承关系。首先,普通话的去声调直接继承了中古的去声(阴去和阳去两个调类在普通话中被合并为一类)。而所谓的“浊上归去”指的就是中古的全浊上声基本被归入到普通话的去声调中,比如“动荡、部件…”。这种情况一般认为在唐代后期就已出现,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这里就是拿全浊上声字和去声字押韵。

  4、现代汉语各方言对古汉语入声的继承情况不完全一样。北方方言中古汉语的入声基本都消失了,只有部分地区以及南方的各种方言还保留着古入声,其保留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中,古汉语中的阳入声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古全浊入声字绝大部分归于阳平,例如“绝、滑…”,只有一小部分归于去声,如“叙、续…”②古次浊入声全部归为去声。古汉语中的阴入声的继承则是无明显规律可循的,阴入声被分别归入到普通话阴、阳、上、去“四声”之中。古汉语的入声分别归派到普通话四个不同的调类中,这就是“入派四声”。

  以上中古汉语的“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的演变过程,这里还要捎带提一下普通话声调和方言声调的关系,这两种声调都是由古汉语声调发展而来的。普通话和方言的声调区别之处主要是调值和调类两方面,北方方言声调一般是4个,大多数方言没有入声,而南方的方言声调最少5个(如山西太原)最多是10个(如广西玉林),比如粤语(广州)就有9个声调。除此之外即使调类相同,不同地区的调值也是不一样的,同为阴平,北京是55,沈阳就是33。

  掌握中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演变规律和普通话声调与方言声调的关系,对于留学生掌握汉语的语音、语义和对方言之间声调的推算起这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留学生学习声调的难点以及重要意义和作用

  世界语言的语系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南岛语系,南亚语系等等很多语系。其中只有汉藏语系才有声调。这么说并不是说其他语系的语言都没有声调,相反,任何语言都有声调,但是这些语言声调的不同并不会影响词的意义。但是汉语的声调的变化是可以区别意义的,除此之外还有区别词性以及产生韵律美等多方面的作用,汉语的声调可以说是区别汉语和其他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学习声调对于学习汉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普通话的声调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数量不多,但是所担负的意义和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

  中国绝大多数民族多为汉藏语系民族,中国为该语系使用人数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的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汉语已经成文国际上六种通用语言之一。有人做过一个调查,考察汉语中什么最难学,在声母、韵母、声调中,认为声调最难的人占69%

  由于很多留学生的母语并不属于汉藏语系,比如来自欧美的留学生,他们说母语时没有声调的概念,当学习汉语语音时,在学会了拼读出来音节之后对于声调却乱标一通,即使标对了也读不准。读阴平时调值偏低,但是相对来说是掌握的最好的一个;阳平升不上去,而且有时候留学生会用英语中疑问句的语调代替阳平;读去声时降不下来;其中对欧美学生来说最难的的上声,读音升上去了该降的时候却降不下来,读出来也很难读准。因此当我们听外国人说中国话时候即使发出的拼音音节大致都正确,但是连起来听时候声调起伏还是十分别扭,很生硬。比如说“你吃饭了吗”,把轻声“吗”读出很重的阳平调。

  不同国家,分属不同语系的留学生对于汉语声调的发音都有着自己的偏误,这是由于母语的思维定势和长期说母语的说话习惯决定的,不同语言的学生堆汉语音调的偏误不一样,上段提到的是欧美的留学生,英语是属于没有声调的一种语言,因此欧美在面对有声调的汉语时很摸不到头脑。而有的国家的母语是有声调的,但是和汉语中的声调有差别,调类和调值都不相同,用法也不一样,有的还有重音。因此说有声调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面临的困难和无声调母语的留学生一样都很困难。比如瑞典语,韵律特征体现在重音和声调上。无论是陈述句、疑问句或祈使句一般均使用降调,这会让其在学习汉语是由于母语的缘故在口语交流时的音调上有很大的偏误。

  有人说学习汉语学好语音,词汇,语法就可以了,声调学不好也无所谓,反正不影响交流。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汉语的声调虽然数量少,但是却身负重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区别词义。比如说“好”这个字,读上声时候,比如“好人”,这时“好”作善良,优秀的意思来讲,而读去声的时候,比如“好学”,“好”作喜爱、热爱、喜欢的意思来讲,由此可以看出同一个字声调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学习好声调对于掌握汉语中字、词、句的含义来说具是十分重要的。

  声调还有区别词性的作用,比如由“背”这个字组的“背着”和“后背”两个词,前一个“背”字读作阴平55,表示把某物放在自己的后背,做动词。而后背的背字是去声,表示人体的一部分,做名词。除了可以区别词义和词性,声调还有很多作用,比如文章中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等等。这无一不体现出声调的重要最用,也反映出声调的地位不亚于汉语其他的方面。

  三、掌握好普通话声调演变对促进国家团结统一有重要作用

  中国有一个成语是“南腔北调”,原来指的是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在是形容人说话口音不纯,有方言。方言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族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社会方言指的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汉语的方言通常可以分为七个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普通话则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北方方言和其他方言的声调都是从古汉语声调发展演变而来的,但是发展情况却不尽相同。虽然如此,普通话的声调和其他地域方言的声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不仅仅对留学生,对于中国说北方方言的以外的人来说,若想学好普通话,学习好声调也是十分必要的,掌握好方言调值、调类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不但对于普及普通话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有利于全中国各民族统一团结,互助友爱,扩大交流,共同进步。

  结语

  语言是人类一种特有的产物和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符号系统。就外部功能而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声调学习在汉语学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研究音调从中古到现在的发展规律不但有助于建立系统的声调类型学,还有助于对比研究中古四声在中国北方方言和其他方言中的的演变过程。了解声调发展变化规律不但对在声调学习上有困难的留学生很有帮助,对中国除北方方言以外的方言地区普及普通话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有心学习汉语,在平时练口语时注意区分普通话的“四声”,在学习字词时掌握声调变化与词义词性的变化的规律,并勤加练习,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陈彭年、丘雍等《大宋重修广韵》(1008年)

  [3]刘富华、孙炜《语言学通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李雪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