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随手公益形式下的高校志愿服务行动创新研究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随手公益,高校志愿服务,吉林大学,春苗行动
  • 发布时间:2015-01-08 14:05

  --以吉林大学和平校区“春苗行动”为例

  摘要:志愿服务是当今人类社会文明与智慧的重要结晶,业已成为惠及全球的国际性社会事业。在我国志愿服务行动开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大学生群体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其志愿服务具有组织性,自愿性和公益性的特点。而与此同时也有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吉林大学和平校区“春苗行动”的研究,旨在推动志愿服务行动在高校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字:随手公益;高校志愿服务行动;吉林大学和平校区

  志愿服务是当今人类社会文明与智慧的重要结晶,它以建立更加美好、公平的社会为根本目标和基本愿望,通过社会群体主动自觉或有组织的参与而不断发展和进步。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人类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和精神层次的不断提高,志愿行动的服务内容、服务人数和服务领域不断增多和扩大,其业已成为惠及全球的国际性社会事业。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志愿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之初在我国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响应。我国的志愿服务行动在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广泛,是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

  一、高校志愿服务行动的背景和特点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志愿组织的安排下自愿贡献其时间、精力及技能等,不计报酬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这里所说的大学生,主要包括本硕博和专科学生群体。

  依据其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以下几个显著地特点:

  其一,有志愿组织的安排。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主要以学生组织或学生社团的形式出现,其管理依托学校共青团,因而从组织建设,制度章程,志愿者招募选拔,服务行动的形式、内容、方向,服务费用的提供与安排等诸多方面都由高校共青团内具有一定志愿服务管理和运营经验的教师进行,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行动。

  其二,由参与者自愿贡献其时间、精力和技能。志愿服务行动因其服务具体内容的不同,所需服务项目也有所不同,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践特点。其无强制性要求的特点,是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正能量”的积极体现,也是当代大学生回馈社会,完善自我,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的真实反映,因而,在不断的传承中,志愿服务行动是一项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事业。

  其三,不计报酬。志愿服务行动一经参与,通俗来说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将以且仅以精神满足的形式体现,具有公益性质。所有行动的服务对象为社会和他人,而非个人利益。

  二、高等院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在高校开展的如火如荼,社会上活跃着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并且诸多高校已将志愿服务学时纳入到大学生成绩或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当中。然而,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和问题值得深思。

  第一,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备。

  其一,资金来源困难。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为共青团活动经费的支持,然而作为非盈利性质的高校教育,也无法将本就有限的资金更多的投入到不断壮大的学生志愿服务行动中去。大学生群体作为经济尚未独立的群体,其衣食住行仍然主要依靠父母的支持,有些活动的开展经常需要“自掏部分腰包”来完成,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虽然精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不免受到影响。而从社会方面来讲,极少有社会团体、企业单位的资金能够面向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志愿服务行动进行投资。

  其二,社会认可度不高。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行动的过程,是走向社会,面向各类群体的实践过程。然而,由于人们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可度并没有达到很高的程度,因而会造成诸多困难。一则,社会对于学生从事的志愿募捐等行为不予理解和尊重,挫伤其自尊心。二则在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行动过程中,社会公众将其视为简单的“免费”劳动力,将一些脏乱差的工作直接抛给志愿者。三则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而言,法律上的规定和保障不够充分,也是导致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专业培训的匮乏。当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较多的以简单劳动和文艺慰问为主,正规、专业和系统的培训较为缺乏。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学习能力虽强,但是由于志愿服务的能量未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释放,与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之间的差距较大,使得大学生志愿者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从事有助于社会发展的行动。也因此,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也随之下降。

  第二,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

  当前,部分志愿服务活动限制性强,有着单一的服务形式,固定的服务时间,狭隘的服务范围,更有甚者是通过一定强制力进行的活动。比如学习雷锋的相关活动,其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重要的传承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重要体现形式则变成了“敬老院的打扫,儿童福利院的慰问,特殊教育学校的陪伴,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卫生的清理”等等,造成一时间高校周边福利机构遭到“疯抢”,甚至容易导致对接群体的秩序混乱,而在号召学习的月份结束之后,则再次恢复无人问津的常态。同样面临此种尴尬境地的还有诸如贫困地区送温暖等行动,通常以一个盛大的启动仪式为起点,召集诸多新闻媒体,高校领导共同参加,但是虎头蛇尾的现象时有发生。此类逐渐流于形式的活动,未能真正激发起参与者的热情,反而容易滋生许多抵触心理,造成活动精神未得传扬,活动实质已经走样的恶果。

  第三,志愿精神的培养并不到位。

  其一,从事志愿服务出现功利性。由于志愿服务与课程成绩等相关的挂钩,部分学生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如入党、评奖评优等而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不能够在活动中体会到真正的意义。

  其二,从事志愿服务仅凭“一时冲动”。从事志愿服务的学生群体,绝大部分能够对“什么是志愿服务”这一命题侃侃而谈,而真正触及志愿精神的精髓则少之又少。一些学生在选择学生社团的时候,仅仅是对“青年志愿者协会”此类社团名称比较感兴趣而参与,还有部分同学是与其他同学结伴“被加入”。

  其三,从事志愿服务“不可持续发展”。部分同学在完成自己的功利性目的后,或是自己进入高年级时就选择不再进行志愿服务行动。因而容易导致志愿服务成员的更新换代速度过快,部分成员刚刚理解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之时便离开了服务群体,组织的传递中断。而低年级的群体仍处在象牙塔的“新鲜期”,学业压力也并不太重,因而对于服务的参与度更高,稳定性更强。

  三、基于随手公益形式下的高校志愿服务形式创新

  当前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以校园为基础,在党委的领导下和团委的指导下共同进行。如何能够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从体制机制的各个层面进行创新,成为覆盖面广,内容扎实的有一定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校园文化,真正做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是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立的初衷和要求。

  而随手公益这一缘自网络新媒体的行动,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先生为代表的网友发起的“随手送书下乡”、“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活动开始,不断深入人心。它以随时随地做公益的理念,通过发动更加广泛的人群携起手来,用更小的时间和物质成本,“点滴小流汇成江海”服务社会。

  基于此,吉林大学农学部团委以每年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为契机,于2014年3月起举办吉林大学和平校区“春苗o和平瓶--我的未来我做主”手拉手情系小伙伴系列活动。

  活动旨在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可以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较好的学习条件,提高学习素质,用自己的爱心和能力去帮扶贫困地区的小学校。同时将与贫困地区的小学校手拉手,给予他们资金、教学等方面的帮助,并定期与他们进行交流活动,增进对他们的了解。经过认真的先期调研,结合自身情况,服务团队选取了位于长春市农安县的一所未接受过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高校对接的学校进行第一期的资助行动。该校现有在校学生90余人,专职教师14人负责语、数、外、体育、音乐、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多门课程,六个年级的教学工作。近年来,由于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师资匮乏等原因,许多地方的乡村小学都面临着逐渐萎缩的窘境。2010年9月,在农安县校安办帮助下,学生们从破败的校舍搬入了现有的7间校舍。泥土地构成的操场,简易的黑板,木制的桌椅,冬日取暖的土炉共同构成了校舍的全部。然而,虽然文具、辅导书、文体设施缺乏,但仍不能阻挡他们追求知识的步伐。

  而结合该校的具体情况,通过研讨,针对高校志愿服务行动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阻碍,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志愿保障体系的建立。

  其一,资金来源的形式。本活动的形式创新点主要来源于和平“瓶”的创意。瓶的概念,意指废旧物品的回收,高校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经过日积月累所产生的“废弃物”不计其数。因而,活动实施决定于每月的倒数第二周,由工作人员利用微信平台、人人网、QQ空间等线上方式及海报、传单等线下方式向校区同学及老师宣传旧物回收活动。而每月的最后一周工作人员会在公寓、教学楼、办公楼下设置旧物箱并向在校师生回收旧物并每月最后一周周末将收集好的废品进行分类,将废瓶子、废纸箱、旧书等卖给废品回收者;将旧衣物、旧台灯等物品拿到校外的跳蚤市场或社区中义卖,以此筹集善款作为“春苗活动”的活动基金。该资金的筹集形式,一则提倡了环保的理念,让废弃物变废为宝,打造节约型校园。二则让资金募集不再成为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行动的门槛,让每一个人通过简单的十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参与到活动中来。其便捷省力的特点符合随手公益的理念和发展方向。而除此之外,资金的募集还主要有其他几种途径。包括通过手工艺品学习、制作、义卖等形式募集,此类募集形式只要有闲暇空余时间的同学均可参与其中,通过老师和同学的教授,自己创作或制作手工艺品,交由统一回收义卖,义卖所得均汇入活动资金。其他资金募集形式还包括社区义演,大型活动赞助支持等。上述资金来源均由专人进行统计核算,经由海报等形式公布后入账,存入专项资金账户,保障了其资金使用的有序。

  其二,社会认可的实现。本活动的社会认可主要体现为文艺进社区行动和社会宣传报道等多种形式。通过与社区、企业等多项合作,发挥广大青年学子的文化艺术特长,以社区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源的支持形式,在给社区群众带去欢乐的同时,实现服务行动的社会性推广,以期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其三,专业技能的培训。活动专业技能的培训主要集中于支教行动之中。在公开招募志愿者后(含公开课程志愿者(以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为主)和课外课程(如体育、音乐、手工等)),在工作人员确定上课内容后,以独立备课和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筹备。经由专业教师和具备一定支教经验(如大学生西部计划教师,暑期三下乡活动支教教师)的成员构成的评审组进行试讲评价,选拔出当期中的佼佼者,组成讲师团。随后,由具有经验的成员对授课形式、授课深度、语音语速语调等诸多方面进行培训。

  第二,志愿服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针对小学校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的服务形式,展开志愿服务的创新。其一,开展志愿资金募集形式的创新,如废旧物品回收义卖,手工艺品制作与义卖等。其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接形式的创新,除了普通的支教以外,邀请小学生参与到高校校园活动中,感受大学生活的魅力。

  第三,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由于该活动的性质,使得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大大提高,以一个瓶子,一件废品的参与形式,让每个人感受到志愿服务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随手公益的满足与乐趣。在公示的过程中给予一定形式的精神鼓励,让每个人感受到付出的快乐。同时,建立具有固定组织,固定选拔模式的专项行动服务团体,使之成为与各学生组织相类似的长效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2).

  [2]王观宇.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3]谭建光,周宏峰.中国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改革开放30年志愿服务发展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9(1).

  [4]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郑蕊 邵俊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