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糸”部字与汉族丝织品文化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说文解字,丝织品,文化
  • 发布时间:2015-01-08 14:59

  摘要:《说文解字》糸部共收字248个,多与丝织品相关,从文字的角度反映了我国悠久的丝织品文化。本文通过对糸部字字形进行分析,从文字学与丝织品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角度,力求全面详尽地发掘并展示《说文解字》糸部字所展现的古代丝织品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糸部;丝织品;颜色;文化

  《说文解字》在全面地分析小篆的形体结构,解释说明字的写法和意义的同时,渗透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汉字与中华文化往往可以互证,既可以从汉字的形音义所携带的信息窥见中华文化之一斑,亦可用中华文化的某些事实和特点来解释汉字构型表意的诸多现象。”[5](P79)

  目前《说文解字》“糸”部的研究已经有了丰硕成果,但多数论文的研究角度还不全面,或者在具体方面的论述上还有欠详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说文解字》“糸”部字,探索古代丝织品的历史、原材料、成品以及其反映的古代颜色观和礼俗等文化信息,力求达到全面。

  一、我国古代丝织品生产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具备养蚕缫丝技术的国家,丝织业历史悠久,历代丝织品以精湛的技艺、精良的做工使我国一直享有“东方丝国”的美誉。

  关于我国丝织品生产的起源时间各种说法不一。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黄帝之妻、西陵氏之女螺祖教民养蚕织丝。《路史后记》:“嫘祖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为先蚕。”此外还有伏羲氏化蚕桑为绵帛的传说。

  相对于神话传说,考古成果更具有说服力,距今约7000年-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已经出土纺轮,用来纺丝和麻,距今约47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丝带、绢片和丝线。因此至少在新石器时期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普遍产生了桑蚕生产。

  二、丝织品原料--丝线

  (一)丝线的生产考究,工序繁多

  丝线的生产加工非常复杂,其中缫丝和练丝是必不可少的两道重要工序。

  缫丝,即通过利用丝素和丝胶这两种蚕丝主要成分的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来分解蚕茧从而达到抽引蚕丝目的的过程。《天工开物·乃服·治丝》:“凡茧沸时,以竹签拨动水面丝绪”。《说文解字》:“绪,丝端也。”《说文》将“缫”解释为“绎茧为丝”,“绎,抽丝也”,之后将丝总在一起,称之为“總”,《说文解字》记:“總,聚束也。”即把抽出的丝聚集在一起。之后还要将其在丝框上进行整理,至此缫丝工作才算结束,“终”的本义也来源于此,《说文》:“终,絿丝也”,甲骨文字形写为 ,像一束丝的两头结扎的末端,本义为把丝缠紧。

  练丝,即将生丝煮熟,亦指把麻或织品煮熟,使其变得洁白柔软,以便染色和纺织。《考工记》记载:“荒氏湅丝。以涚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之湅。”《说文解字注》:“暴練練其素而暴之,按此練当作湅”,“治丝曰湅”,即缫练丝织品。丝有生丝和熟丝之别就是从练丝的角度来分的,《说文》:“绡,生丝也”,“纯,丝也”,即熟丝。

  (二)丝线种类繁多,名称复杂

  糸,细丝。《说文》:“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徐锴记:“一蚕所吐为‘忽’,

  十忽为”丝“;‘糸’,五忽也。”缅,细丝。《说文》:“缅,微丝也。”《说文解字注》:“缅之引申为緜邈之称,谷梁庄三年传曰:“改葬之礼缌,举下缅也。”“即取邈远之义。

  纯,熟丝。《说文》:“纯,丝也。”《论语》中:“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汉语词典》释为黑丝。

  绡,生丝。《说文》:“绡,生丝也。”《说文解字注》:“生丝未湅之丝也。已湅之缯曰練,未湅之丝曰绡。”《礼记·檀弓》:“绡幕鲁也。”曹植《洛神赋》:“曳雾绡之轻裾。”

  三 丝织品的生产

  (一)织丝工序繁多,要求严格

  丝织品的生产工序,这里专指织丝过程,是比较繁琐的,一般要经过上机、定经、分经、进纬等步骤,《说文解字》中记“约、缭、缠、绕、紾、繯、辫”等字记录了织丝的具体动作,各有不同的意义。

  丝织品的生产在周初已经有了严格的规格制度。《礼记·王制》:“布、帛精麤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强调只有符合长度和宽度的丝织品才能出售和纳贡。

  (二)丝织品工艺考究,技艺高超

  《说文解字》糸部记录丝织品加工工艺的汉字有缛、绚、绣、绘等,反映了古代丝织品丰富的纹样和高超的刺绣技术。

  缛,《说文解字》:“缛,繁采饰也。”即繁密的彩饰。《说文解字注》:“饰各本作色。”“饰本训刷也,引申之为纹饰。”左思《吴都赋》中“绸缪缛绣”就取此意。

  绚,《说文解字》:“《詩》云:“素以为绚兮。”从糸旬聲。臣铉等案:《论語》注:“绚,文貌。”“郑玄注:“绘事后素,画绘先布众采,然后以素分其间,以成其文。”朱熹解释为“后素,后于素也。”绚就是白色底子上画的花纹。

  ,《文解字》:“绣文如聚细米也。”指文采像聚集的细米。

  绘,《说文解字》:“绘,会五采绣也。”《小尔雅·广训》:“杂彩曰绘。”《虞书》:“山龙华虫作绘。”

  绣,《说文解字》:“绣,五采备也。”按《考工记》,“以言画缋之事。则凡黹与画之五采备者,皆曰绣也。”。《书·益稷》:“絺绣。”郑注:“刺者为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妾自绣腰襦。”《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灿若图绣。”

  丝织品上的花纹可以采用先染色后纺织的方式,但是殷周时期织造技术尚不甚发达,只能采用手绘的方法,花纹图案丰富多样并代表一定的社会地位。这种方式生产的织品因其美观深受人们喜爱,但是由于画绘的方式难度较大,生产数量受限。从考古实物看,商代已出现提花织物,印花技术也在西汉时期达到较高的水平,此外,刺绣技术在周代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当时称为“黹”,此后画绘的方式逐渐被取代。

  四、丝织品的成品--分类繁多,形式各异

  《说文解字》糸部所列丝织品成品分类繁多,比较复杂。

  缯,是汉代以后对一般丝织品的总称。《说文》:“缯,帛也。”《汉书·匈奴传上》:“绣十匹,锦二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三苍》:“杂帛曰缯。”《史记·滑稽列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绮,是提花丝织品。《说文》:“绮,文缯也。”

  缣,《说文》解释为双丝的缯。《释名·释采帛》:“缣,兼也,其丝细致,数兼于绢,染兼五色,细致不漏水也。”汉以后,缣多用作赏赠酬谢之物,也可以作货币。

  绨,古代一种粗厚光滑的丝织品,《说文》:“绨,厚缯也。”是用绨丝线做“经”,用棉线做“纬”所织成的纺织品,比绸粗糙厚实。

  先秦两汉时“绸”只作稠密义,不是丝织品的名称,本字指比常丝略粗的丝织成的织物。

  丝织品可以按颜色有不同名称。依《说文》

  “纨,纨,素也。从系,丸声,谓白致缯,今之细生绢也。”即白色的细的丝织物。《战国策·齐策》:“下宫糅罗纨。”

  “缁,帛黑色也。”《诗·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陆游《自小云顶上云顶寺》:“素衣虽成缁,不为京路尘。”

  “縓,赤黄色也。”《说文解字注》:“一染谓之縓。”

  “缙,帛赤色也。”古代称官僚为缙绅,《左传·文公十八年》:“ 缙云氏有不才子礼有缙缘。”《荀子·礼论》:“缙绅而无钩带矣。”

  按不同用途,丝织品可分为:

  缨,即用于系帽子的丝带。《说文》:“缨,冠系也”,《墨子·公孟》:“鲜冠组缨,绛衣博袍。”

  紞,帽子两侧用于塞耳的丝带。《说文》:“紞,冕冠县塞耳者。”《国语·鲁语》:“王后亲织玄紞。”

  绅,为古人用大带束腰后,垂下的带头部分《礼记·玉藻》:“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子游曰:“叁分带下,绅居二焉。”“郑玄注:“绅,带之垂者。”绅,还可以临时用于书写。因此文人尤其是做官之人以绅为饰。后人便称有身份,地位者为“士绅”或“绅士”、“乡绅”等。

  紟,衣服的带子。《说文》:“紟,衣系也。”段玉裁注:“联合衣襟之带也。”

  繸,古时佩玉的带子。郭璞注:“即佩玉之组,所以连系瑞玉者。”繸又可以又泛指一般的丝带。

  五、丝织品的颜色反映的古代颜色观和礼俗文化

  (一)古代颜色观

  《说文解字》中记录颜色的字85个,大部分集中在糸部。糸部字多反映颜色与糸部字记录丝织品密切相关。我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兴盛促进了染色业的发展,加上当时的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古代逐渐形成了系统性的颜色观念。“五色”为正色,即黄、赤、青、白、黑,其他均为间色。《说文》糸部中记录颜色的字多表示间色,这与古代丝织品染色技术的发达密不可分。

  (1)红色系字

  古人对颜色观察细致以致相近的颜色也要用不同词指称。

  红,《说文》:“红,帛赤白色。”《说文解字注》:“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古代赤为正色,是最早记录红色的字,红为间色,表示粉红。到唐宋时期,“红”才逐渐取代“赤”,用于指示红色。

  絑,《说文》:“絑,纯赤也。”指大红色。

  绛,《说文》:“绛,大赤也。”《广雅》:“纁谓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用绛。”

  緅,《说文新附》:“帛青赤色也。”《仪礼》:“爵弁。”郑玄注曰:“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然,或谓之緅。”即青赤色。

  紺,《说文》:“帛深青扬赤色。”《正字通》:“紺,深青赤色。”

  紫,《说文》:“紫,帛靑赤色。”紫为间色,开始受到鄙视,春秋时期逐渐为人所喜爱,《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尚紫之风逐渐兴起,由此,与紫相关的词语也受到尊崇,如“紫亭”、“紫禁”、“紫台”、“紫绶”、“紫县”等用于指王侯、神仙相关事物。

  另外同样记录红色系的字还有缙、绯、绾、纁等,古人对红色的区分非常重视,体现了红在古人颜色观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黑色系字

  缁,《说文》:“缁,帛黑色也。”黑本不用“缁”表示,金文中记为玄幽。郭沫若:幽通黝,黑也。缁为间色,染色时需要以红色为底进行多次染色。古代帝王的礼服上衣黑色,下衣黄色,用以代表天地,因此士大夫也多用缁色做礼服,《礼记》:“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

  (3)绿色系字

  绿,《说文》:“绿,帛青黄色也。”因此绿色也是间色,是由蓝色和黄色搭配而成的,与青不同。

  缥,青白色。《说文》:“帛青白色也。”吴均《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二)丝织品颜色所体现的古代礼俗文化

  早期的汉民族色彩观认为色彩存在等差。正色受到尊重,间色遭到排斥。如孔子曾说“恶紫之夺朱也”。这种色彩观念带入到现实中,在服饰、建筑、中表现尤为突出。

  如汉代的绶佩制度,印绶的颜色就鲜明地标志着佩戴者的管职和地位,红色和黄色一般历来都为人们所崇尚,成为帝王、贵族的代表,帝王宫殿多饰红色并用来区别等级,贵族宅邸、庙宇等也多用红色。绿色、紫色起初不为人所重视,到秦始皇时只允许三品以上官员着绿袍,又可见当时绿色地位较高,紫色在春秋时期开始地位有所上升,因此历代人们的颜色观发生着变化,各颜色所处地位是有所变化的。

  结论

  本文从对《说文解字》糸部字的分析的角度来看古代丝织品文化,因文字记录反映的文化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对古代丝织品文化有非常全面和详尽的展现。通过对《说文解字》糸部字的分析,可发现我国古代丝织品生产历史悠久且技艺高超,在我国古代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丝织品生产发展的影响下,古代颜色观逐渐形成,逐渐形成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上海书局出版社,1987

  [3]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88

  [4]张清常.汉语的颜色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

  [5]王宁.《说文解字>与文字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6]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M].商务印书馆,1997

  [7]古代汉语词典[G].商务印书馆,1998.

  [8]于逢春.论汉语颜色词的人文性特征.东北师大学报,1999

  [9]邵湘萍.从<说文·糸部>字看中国古代丝织业.襄樊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0]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郭沫若.金文丛考.科学出版社,2003

  [1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3]邓志强.从汉字考释中管窥中国古代纺织文化.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

  [14]孙建军.古代尚色文化与汉语色彩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

  [15]郭爱平.从“糸”字汇的类化看中国古代汉字文化.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

  周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