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RPR滴度在梅毒病毒检测中的效果

  【摘 要】目的:探讨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抗体检测方法在梅毒检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潜伏期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以及治愈后的梅毒患者共83例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进行RPR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本组83例患者RPR阳性率53.74%,敏感度64.27%;TPPA阳性率79.34%,敏感度100%;结论:TPPA的梅毒检测敏感度较好,可以作为梅毒确诊检测方法;RPR的梅毒检测敏感度一般,可以作为梅毒初筛试验的检测方法以及梅毒治疗监测手段。

  【关键词】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所引起的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以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胎传梅毒)为主[1],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经常在临床中与“银屑病”、“斑秃”等皮肤病混淆。人体在感染梅毒病毒后,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都会被迅速侵犯,并产生两种抗体:一种是梅毒螺旋体抗体(IgG和IgM),另一种是反应素[2]。目前,临床中针对梅毒的常用检测方法有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等,本文中将对比两种检测在不同梅毒阶段的检测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潜伏期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以及治愈后的梅毒患者共83例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3.24±5.49)岁;潜伏期梅毒23例、一期梅毒28例、二期梅毒22例、治愈后梅毒患者10例。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

  空腹抽取所有患者静脉血5ml,经离心仪将血清分离后分成两份。1.2.2 RPR检测

  将采集的血清用生理盐水进行倍比稀释[3],分别按照l:2,1:4,l:8,l:16,1:32,1:64的比例将血清在纸卡上涂抹均匀,加入抗原悬液,并在RPR旋转仪中水平旋转8min后,在光线充足处观察结果。

  1.2.3TPPA检测

  将血清样本先在培养板上按照l:10,1:20,l:40,1:80四种比例稀释,然后将未致敏与致敏明胶颗粒分别加入1:40与1:80的血清中[4],在23-29摄氏度环境中放置2h后观察结果。1.3 评价标准

  1.3.1 RPR检测结果判断

  (1)阳性:卡片圆圈中出现黑色凝聚颗粒和絮片[5];(2)阴性:卡片圆圈中只出现均匀的亮灰色。

  1.3.2 TPPA检测结果判断

  (1)阳性:粒子呈小环状,边缘平滑为可疑;粒子外周边缘不均匀且模糊地聚集在周围;(2)阴性:粒子呈纽扣状聚集,边缘均匀且平滑。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83例梅毒患者的RPR和TPPA检测结果见表1,其中在一期梅毒与三期梅毒患者各有l例前带现象,将此两份血清用血清稀释液分别进行l:2,1:4,l:8,l:16,1:32,1:64倍稀释,并重新进行RPR试验,结果一期梅毒血清1:16阳性,二期梅毒血清1:32阳性。

  3 讨论

  目前,临床中针对梅毒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很多,一般以血清学检查为首选方法,除此以外还有显微镜检查,PCR检查,血清学检查以及ELISA等。RPR主要检测血清中梅毒的非特异性反应素抗体,TPPA则主要针对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但是,RPR的检测结果缺乏特异性,因此,RPR通常只作为梅毒病毒的初筛检测中,并且可以用于监测梅毒的治疗效果。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发现,男性一期梅毒患者的比例(65.38%,17/26)明显高于女性(34.62%),主要是由于男性梅毒的临床症状相对比较明显,容易引起患者的重视。本组共出现2例前带现象,其发生原因与患者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含量过高有关,抑制了抗原与抗体结合,出现假阴性。另外,RPR与TPPA在一期梅毒与二期梅毒检测中的特异性接近。TPPA的梅毒检测敏感度较好,可以作为梅毒确诊检测方法;RPR的梅毒检测敏感度一般,可以作为梅毒初筛试验的检测方法以及梅毒治疗监测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春霞,甄宏斌.RPR和ELISA在梅毒血清学试验中的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1(34):747-748.

  [2]王育瑛,赵文波,彭敏峰,等.TPPA和RPR联合检测梅毒抗体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451-452.

  [3]王莉,王海燕,杨晓莉,等.抗梅毒螺旋体主要抗体与RPR的关系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7(11):631-632.

  [4]杨飞,刘伶.TPPA和RPR联合检测在梅毒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7):1024-1025.

  强凯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