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测在临床疾病中的检测意义

  【摘 要】探讨血常规检测在临床疾病中的检测价值。血常规在肝硬化疾病的检测中也有重要的检测价值,其能反应早期肝损害的程度。

  【关键词】血常规;肝硬化;检测

  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系统的量以及质进行测定与分析。上述3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之中。参与机体的代谢以及每一项功能活动,所以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人体的内环境以及功能调节的平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液之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性的变化,均会影响到全身的组织器官。相反,器官或者组织的病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血液成分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血液学分析以及结果对疾病的了解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红蛋白也称为血色素,遇盐酸后变成褐色酸性血红蛋白,然后再加蒸馏水,直到与标准比色柱颜色一致时,所读到的液平面刻度,便是血红蛋白的克数。近年来,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等检验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肝硬化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破坏正常的肝小叶。肝硬化的患者前期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后期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为探讨血常规检测在临床疾病中的检测价值,现对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0例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体检者的血常规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肝硬化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的诊断标准;均经临床、相关实验室、B超或CT确诊;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无严重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无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未合并有严重并发症;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3~73岁,平均51.9±12.5岁。病程2个月至4年,平均(2.5±1.2)年。乙肝后肝硬化19例,洒精性肝硬化15例,丙肝肝硬化2例,其他4例。肝功能Child-Push分级,A级15例,B级20例,C级5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纳入标准:血压正常,无代谢性、免疫性疾病,无尿路感染,未合并有心、肝、肾等全身重要器官疾病。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4~75岁,平均(52.2±17.5)岁。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组成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检测方法

  在清晨7:00由专业医护人员抽取两组受检者的空腹肘静脉血2.0ml于EDTA-K2真空采血管内(嘱受检者采集前1d的19:00后禁食、禁水),测定前应将静脉血样品按照全血质控品颠倒混匀的要求,颠倒混匀10次,避免血液凝固,但不可剧烈振摇。以防溶血,然后将标本置于室温(15~25℃)环境下静置,在30min内上机检测,测定指标有: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血小板(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值(PDW)。每个时间点上连测3次,取其平均值。标本每次测定前,都要先进行质控品测定,空白计数符合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 ±s)表示计量资料,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者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Hb、WBC、HCT、PLT、RBC、MCV、PDW分别为(84.71±8.22g)/ L、(5.23±2.52×109)/L、(29.42±5.03)L/L、(80.14±24.52)×109/L、(4.35±0.57)×1012/L、(98.61±6.57)fL、(16.32±6.24)%,对照组分别为(142.23±15.45)g/L、(7.67±3.97)×109/ L、(43.38±5.12)L/L、(178.31±37.86)×109/ L、 (23.11±3.12)×1012/L、(91.12±6.54)fL、(13.98±3.53)%。由此可见,观察组的Hb、WBC、HCT、PL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MCV、P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基础化验检测项目,主要包括3个方面指标的检测,即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等。当前,医学临床检验检测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突破,各项优势如检测项目、检测的精密度以及检测时间等方面要明显优于传统的手工操作,而且所需要的血液标本量很少,仅需要0.1mL的血液样本,就能够对20多项结果加以检测,而且检测所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仅仅在1分钟之内便可以完成。其报告的结果准确及时,能够较为快捷、迅速以及精准地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科学根据。

  肝脏是机体代谢的重要器官,发生疾病后对人体的影响较大。肝硬化是内科常见病,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不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发病率较高。就目前而言临床上尚缺乏对肝硬化特效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延缓病情的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重要意义。血常规是临床上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本研究结果发现,在肝硬化患者的血常规七项指标中均有正常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血常规在检测肝硬化方面可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究其原因,可能由于肝硬化患者常合并有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脏肿大,长期淤血,造成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进而出现MCV、PDW升高。脾功能亢进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破坏血小板及白细胞,使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部分人可以贫血。此外,肝硬化的还会导致骨髓中幼稚细胞的增生及分化功能,引起红细胞的大小发生改变。一些肝硬化的患者容易发生血浆脂蛋白代谢障碍而导致红细胞的膜结构发生改变,红细胞的形态发生异常。而且有些肝硬化的患者会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进一步引起RBC、Hb、HCT下降。综上所述,血常规在肝硬化疾病的检测中也有重要的检测价值,其能反应早期肝损害的程度。

  参考文献

  [1]李秀芹,黄修振,李青.肝硬化患者血常规的改变及临床意义[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5):65-67.

  郭晓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