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之研究
- 来源:楚天法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家庭暴力,精神暴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1 14:13
【摘要】家庭暴力普遍存在,为了更好的预防它及尽可能的减小其恶劣影响。我们应全面准确的认识家庭暴力的内涵和外延,知悉我国目前家庭暴力的现状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使其对人们的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家庭暴力;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造成其中一方心理或生理上的伤害。而其又可以分为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因为家庭暴力的对象十分广泛,限于篇幅关系以及笔者的侧重点在于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问题,所以,笔者接下来将主要对家庭暴力中的夫妻之间的暴力进行阐述,以求探究其更为实质的东西。
家庭暴力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家庭暴力,尤其在中国更是司空见惯,这与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家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之所以常见多发,难以制止,与其本身的特点有一定的联系。家庭暴力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属身份关系,这就致使许多受害者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以及出于行为人与自己亲属身份关系的考量选择忍气吞声,极力掩饰家庭暴力,难以对行为人施以一定的惩戒以促使其改掉这个恶习。
2、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与反复性。家庭暴力的场所比较确定,大多发生在家庭住所之内,第三人难以知晓,而发生家庭暴力后,受害者往往采取掩饰的态度,致使较少有第三人作证。
3、家庭暴力手段具有多样性。有的是以殴打、捆绑等外力直接伤害受害人的身体;有的是通过贬损家庭成员的人格尊严等行为对其进行精神折磨;有的则是对其他家庭成员(主要是指妻子)强制实施性侵犯。
4、家庭暴力原因具有复杂性。首先,家庭成员之间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是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原因。其次,男权文化、夫权思想和家长制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另外,立法不完备和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是施暴者难以受到制裁的法律原因。最后,社会压力是家庭暴力产生的重要心理因素。
一、家庭暴力的危害
家庭暴力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它不仅使受害人本人的身体和精神受到伤害,而且容易造成婚姻的解体和家庭的破碎。下面,笔者将针对3种不同的家庭暴力形式(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逐一分析其危害:
首先,身体暴力多指以殴打、捆绑等方式对受害者身体施以强制的行为。这就无疑侵犯了受害者的生命健康权利以及人身自由不受非法剥夺限制的权利。长此以往,会使受害者对行为人产生恐惧、抵触心理,甚至会出现受害者重伤、死亡的严重后果,转化为刑事案件。
其次,精神暴力多表现为对受害者进行侮辱、谩骂等以达到对其进行精神上摧残的目的。受害者在长期的精神摧残下往往心理会发生变化,极易造成受害者精神失常甚至自杀。
最后,性暴力多指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等。但是,我国刑法没有把婚内强奸行为认定为强奸罪。这就使得婚内尤其是离婚诉讼期间或分居期间违背妻子意志强行与妻子发生性行为难以利用法律的手段来加以规制。这无疑对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产生极大的威胁与不利。
二、面对家庭暴力我们应该怎么办?
家庭暴力是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情况,它不仅仅是一种家庭问题、法律问题,它更是一项社会问题。笔者认为解决家庭暴力需要以下三方主体采取相应措施:
1、受害者。
受害者作为家庭暴力的一方当事人,是我们要保护的对象,要树立维权意识,积极寻求各方力量来保护自己。比如说,受害者可以选择向妇联投诉或者找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解决或者找派出所、公安局或向法院起诉或及时报警。同时一定要有举证意识,在对方施暴时尽可能报警,让警署出面调停以便形成出警记录,在对方实施家庭暴力后,及时到医院验伤,让医院出具一份验伤单或诊断证明,或者自行对伤口进行拍照,保留这些照片,这些都可以成为证明对方存在家庭暴力的有力证据,诉讼中得到有利于自己的判决。
2、妇联等社会有关组织。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受到伤害以后往往会产生孤独绝望的心理,此时的她们急切需要安慰、支持。针对这种情况,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来帮助受害者。比如说,我们可以建立社区救助站和妇女庇护所,以便缓解受害者的伤痛与绝望。
3、相关国家机关。
法律是权利的最后一道保障,要想尽快解决家庭暴力问题,必须运用法律来规范。可以制定预防与制止家庭暴力法;改革我国现行婚姻法充实相关条款,纠正某些弊病。比如,立法明确承认婚内强奸,设立制止家庭暴力的专门机构等等。
三、结语
家庭暴力这一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此,我们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为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笔者希望笔者的这些浅薄见解可以为家庭暴力的认识及解决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杨晓林贾明军:《和谐社会中的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重构》,法律出版社
[2]夏吟兰龙翼飞:《离婚有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王常栋:《现代婚姻家庭经典案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文/王雪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