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法治精神的培育
- 来源:楚天法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法治精神,贪腐,依法治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1 14:22
【摘要】法治精神的培育是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中重大而迫切的任务。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际,直面当前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勾画了未来法治中国的蓝图,成为法治中国的里程碑。四中全会公报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关键词】法治;法治精神;启蒙;培育法治精神
一、法治精神需要启蒙
法治意识,是基于法律意识的一个概念,它又是形成法治精神的基础,它承前启后,具有枢纽作用。我们希望社会生活普遍按照法治精神来运行,而法治意识正是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必须。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法治精神是追求这种生活方式所必须有的,而法治意识是基于法律意识上的使法治精神得以培育和存在的关键。法治意识对推进法治建设非常重要,法治意识是从法治的主体公民本身来解决法治问题。公民的法治意识提高了,有关法治建设的相关因素就自然会得到解决。法治精神是一种法律意识,也是一种法律文化。坚持法治精神,就是坚持从法律的角度看问题,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总的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加强法治精神的启蒙和培育。
依法治国,已经形成社会共识。没有法律的制约,公民基本合法的权益就得不到保护;没有法律的制约,公共权力将得不到约束,很容易被私欲控制,并成为贪腐的土壤;没有法律的制约,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得不到保障,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机。
二、我国法治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1、法治精神的培养应始于政府
法治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我国的法治精神形成路径是自上而下政府推进的,所以政府在培养法治精神中居于重要地位。我们已经认识到,仅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对社会进行规范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起对法律的内在的一种信念、一种自觉的认同和服从、并作为自觉采用的行为准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国法治进程中不断反思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必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精神属于人内在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和塑造出来的,对于我国这个缺乏法治精神的国家来说,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大家都达成了共识。由于我国法治精神的形成是属于政府推进型的,所以在民众没有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下,政府法治精神的培养是关键,政府首先要树立法治精神。
那么,笔者将政府培养法治精神的措施总结如下:第一,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本身是执法人员,代表政府的形象,在建立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改革干部选拔制度。我国对干部职务终身制进行了改革,目前实行干部任职期限化,干部选聘也实行公开竞聘、民主投票的形式。第三,健全权力监督和责任体系。
2、法治精神培育要成于群众
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时又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法治教育是培育公民法治精神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恰当安排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改革具体的教育形式和方法,重视法治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公民法治精神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法治包括制度和精神两个层面。法治的精神层面即法治精神,它是人们对法治理想及其价值目标的主观把握,对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
3、社会组织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力量
法治的根基在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意味着权力下放,民间社会活力迸发,社会组织日益成长。当今中国社会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发挥。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法治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4、法治精神培养纳入到大学教育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如何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精神,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高校法制教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有待提升,现行的法制教育欠缺实效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法制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流于形式、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环节不完善、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师资相对缺乏等。构建新型的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必须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方式方法、师资队伍等,促进高校法制教育取得实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培养,培养法治精神培育的中坚力量。
三、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培育法治精神,是一项社会工程,也是一项自我工程。一方面,要通过全社会的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另一方面,也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现在全国有几百部法律,我们不可能对每一部法律的规则条文都清楚,但对于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法律知识,不仅要了解,而且要铭记。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事业和人生的保障。我们可以不成功,但万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去践踏任何一条法律。
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做依法治国的拥护者、支持者和自觉者。自觉的学习法律知识,自觉的遵守法律规范,自觉的坚持法律方式,自觉的维护合法权益。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先用法律的标尺量一量,依法诉求,依法维权,依法办事,依法经营。对于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治国也是一个巨大的契机,可以借此机会,建立健全更加完备的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依法维权机制、化解纠纷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等。畅通群众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做依法治国的模范,创依法治国的业绩,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出应有的贡献。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践行的良好的法治精神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2]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梁正翰.法律信仰——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之维[J].法制与社会,2008年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6][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7]钟明霞,范进学.试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J].中国法学,1998年
[8]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9]郭成伟.外国法系的精神[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文/程朵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