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抗战遗址动态性分级保护制度研究

  • 来源:楚天法治
  • 关键字:分级保护制度,抗战遗址
  • 发布时间:2015-10-11 17:12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后,重庆的抗战遗址保护工作就已经启动了,即便如此,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将近一半的抗战遗址已经消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重庆市政府对抗战遗址的现存数量、分级和分类等都已经做了详细统计,但目前采用的分级保护制度仍局限于同一的认定标准、封闭的保护体系和静态的保护模式,难以促进重庆抗战遗址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发展。本文旨在运用动态性分级保护的理论,探讨重庆抗战遗址分级保护制度的完善,以期对重庆抗战遗址的保护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重庆抗战遗址;分级保护;动态性

  动态性分级保护或管理已在档案、危险源、历史街区、古村落等的保护和管理中得到具体实施和应用,并在相关领域尤其是科技领域里的研究较为广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经过长期的努力,重庆抗战遗址的分级保护制度也逐步得到落实。但抗战遗址的分级保护除了要对现存抗战遗址进行分级分类外,还要根据不同的等级制定采取与级别相对应的配套措施,从而进入不同的保护程序,这将促使重庆抗战遗址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和科学高效的发展。抗战遗址的动态性分级可以从级别的协调性、评审的流动性、标准的调节性和管理的统筹性这四个层面进行运作。

  一、重庆抗战遗址的分级保护概况

  截至2009年12月底,重庆全市共有767处抗战遗址,如今仅存395处。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特点:1)保护状况与保护级别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一般说来抗战遗址的保护级别越高,其受保护的状况就相对较好;2)按各保护状况在本级别所占的比例来看,国家级的抗战遗址与其余三个级别的抗战遗址的保护程度差距较大,市级、区县级和文物点的保护状况较好的数量还不过半,尤其是文物点的保护状况堪忧。重庆市自直辖后,分别于2000年、2009年公布重庆市第一批、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名单,2006年各县区确定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至今已经公布七批,每隔5-7年公布一次(除第一批与第二批相隔11年)。由此看出,在现有的分级保护体系下,抗战遗址的升级时间段较为漫长,且方式较为固定,是从上而下的主导(组织)及从下而上的申报。现时抗战遗址的分级保护缺乏长效和动态的评估与刷新机制。

  二、动态性分级保护分析

  抗战遗址的动态性分级可以从级别的协调性、评审的流动性、标准的调节性和管理的统筹性这四大维度进行运作。

  1、级别的协调性:升级:①有的文物分级之后,发现此种级别所配套的措施不足以对其进行充分的保护。例如,重庆谈判遗址群。②有的文物分级保护之后,其自身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等附加值增高了,需要更高级别的保护,才能使其更高效的开发和发展。下调:为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率,将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相协调,而且保护意义相对本级别的其他遗址较弱的遗址,采取降级政策。如军政部第二(日军)俘虏收容所旧址。

  2、评审的流动性:我们应试行在专家评审团选任制,不仅从内部结构和选任标准上进行优化,而且推行专家巡视制度,增强评审的流动性,从而切实从分级上保护抗战遗址。

  3、标准的调节性:某些学者曾试推出一些统一的评审标准并赋予每项标准固定的分数值值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分级的科学性,但是价值之间的取舍和评判却很难通过一个量化的标准将其统一起来,所以在此提议,标准的调节性不仅要因遗址本体的个性而异,也要结合大背景大环境,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把握其价值,从而相对科学的进行分级。

  4、管理的统筹性:管理的统筹应体现在抗战遗址分级中的各个层面,譬如,应实行升级的标准化而非名额化,打破为彰显功绩或发展业绩而强行划定名额的情况。

  三、配套措施的完善与构想

  抗战遗址的动态分级离不开相关配套措施的建立、完善和良好运行,尤其是动态性分级更具灵活性,其为抗战遗址的保护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基于以上动态性分级保护的分析以及实践中对配套措施的考察,我们总结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严格的重庆抗战遗址遗迹登录备案制。该项工作是抗战遗址动态分级中的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这首先需要在对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科学调查、勘定、坚定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参考,从而形成动态分级的有效依据。同时尤其注重在互联网条件下,建立数字化的数据库,对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状况和信息进行完整数字化记录,并不断更新补充新的资料和信息。

  2、建立长效的和动态的评估与刷新机制。这种长效性就要求制度的设计主体在制度设计上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牢牢结合重庆抗战遗址的基础状况和发展特色。而评估刷新机制则重点落实在申报制度的完善上,现有申报制度受到传统一级一级向上升的固化思维和级别与扶持力度机械结合的非科学的方式难以从资源优化的角度去实现评估与刷新机制的科学性。

  3、结合遗址周边环境、城市文化空间构建对动态分级的级别协调性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部署。随着城市的建设、文明的进步,其与周边环境的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的一体性、协调性也是其在实行如何保护,保护到何种程度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动态性分级便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也是帮助抗战遗址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一种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与文化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7年第5期

  [2]黄晓东,张荣祥,艾智科,石丽敏,重庆抗战遗址遗迹保护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06.

  [3]葛雅兰,重庆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08:89—90

  [4]方丹霞,南宁市近现代优秀建筑分级保护策略研究[J].规划广角,2014年第30期

  [5]李和平,张睿,严爱琼,王鹏,重庆历史街区分级保护策略[J].城市规划,2010.01

  [6]王献溥,李俊清,保护区分类和分级的动态管理[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3):46~48

  文/赵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