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健康,军校学员,集体生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2 11:46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一个新的分支被提出之后很快影响了心理学的研究焦点,不仅对临床心理学产生影响,更是影响了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文对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探寻出积极心理学是对改革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理论基础,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激发学员潜能,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学院创造力和幸福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及其同事创立了积极心理学,心理学这个新分支就一直关注人类的积极特质和幸福[1]。临床心理学家的研究焦点就从心理缺陷和能力缺失转移到增进人类的幸福而不只是减轻痛苦,更多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而不是只关注消极情绪,更多关注激发人类自身潜能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创造力。军校学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既有与地方大学生相通的地方也有受到部队影响而产生的特殊问题,这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无法有效解决学员的心理问题,同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员的教育作用也会降低。特别是针对新时期对“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要求,这就更需要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激发学员的潜能、韧性,提升学员的心理素质,塑造适应未来战争环境的积极心理特质。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整体而言军校学员综合素质较高,在中学阶段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素质都较好,因此心理素质一般也比较好。进入军校后参加了两个月的军政强化训练,完成了从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学员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训练期间的大集体生活也使得学员学会包容和积极地适应环境。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还增强了学员的毅力和勇气,使得学员更能积极面对挑战。每年的当兵锻炼和复训都不断磨砺着学员的意志和能力,在和基层官兵的交往中也锻炼了学员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基层官兵建立的深厚战友情也使得学员得到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学员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得到不断的强化。同时军人职业的荣誉感也激励着学员不断奋发向上,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训练中都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培养了学员的积极特质,提高了学员的主观幸福感,与地方高校大学生相比军校学员对自己的所学所得更有价值感、成就感。
但是也存在这一些问题。学员在日常军事训练中有时会受伤,受到伤病困扰的学员因为无法参训导致体能落后,这个时候学员就会情绪低落,有时会发展到抑郁的程度。在毕业时,也有部分学员担心自己的毕业分配情况,家人的期望以及现实情况相冲突,学员有时会失眠、身体出现不适、焦虑等情况,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同时军校学员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军校特殊的管理体制使得学员没有地方大学生那样自由,在队干部不能正确引导情况下,有些学员就会过于压抑。军人的职业特点使得军人的生活质量并不如外面的同龄人的高甚至是低很多,这个时候有些学员的心里产生落差,再加上这些想法不能再正式场合表达出来,这也会导致学员产生心理问题。
(二)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用传统心理学的理念,主要是通过主流心理学理论,去预防、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意识地输入与解决大学生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心理问题、人格问题的观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人们更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就自然而然聚焦在心理问题这一负性方面。因此这种模式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人潜能激发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员的吸引力,难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效能。
对消极、负面的心理问题的关注自然就会导致缺乏对积极心理素质的关注和教育。过于关注负性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只是关注解决问题而不是提高学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学教育学员关注自身优势特质,关注自身的积极情绪并贯之到日常学习训练中。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更注重激发学员的潜能,关注学员的终生发展,提高学员的主观幸福感。由于军校特殊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仍是目前学生教育的重点,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政治工作的补充,队干部有时并不能明确分清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一)创新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同地方高校一样,军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预防学员的心理问题,主要关注学员对军校环境的适应、在完成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的过程、以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这样似乎是解决了学员的实际问题,但是却无法有效激发学员的潜能和真正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素质,这就使得学员和领导觉得只有出现心理问题的学员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可能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并增进生活的积极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素质,使得学员不断关注自身的优势方面提高学员的幸福感。在此背景下,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的理念应注重培养出能够积极适应社会、人格健全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学员。
(二)创新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方向
院校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中一般都会在心理辅导室或咨询室里进行,但现在的主流思想都是侧重学员心理问题的解决[2],导致多数学员认为去咨询或者辅导的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因此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变成了一个纯粹解决问题的地方。甚至在对于主动来寻求咨询或辅导的学员,有部分心理工作者只是按照主流的心理咨询的观点,把来访者的各种心理问题都归结为“心理障碍”,此时的咨询工作重心就是从各个方面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后寻找解决或者缓解问题的办法。而积极心理学则要求咨询工作者挖掘寻求帮助的学员其自身的力量,关注其生活中积极的部分[3],提高学员的人际关系水平,提升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员的生命意义感。
(三)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讲座;为已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而不愿求助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以及为自感不适主动求助的学生提供咨询[4]。从这个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解决负性情绪,是一种被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并不能在整个大的集体范围能营造一种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在这里,积极心理学为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就是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教会学员乐观地生活,学会保持情绪平衡、提升自身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爱尔兰]AlanCarr著.丁丹译.积极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敬丹萤.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4):77-78.
[3]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J].心理科学,2004,27(3):746-749.
[4][美]马丁·塞利格曼著.洪兰译.真是的幸福.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10.
顾海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