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陋室铭,文言字,教学设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2 15:22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领悟作者高洁傲岸的品质。
3、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掌握重点语句。
2、体会“陋室不陋”,领悟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齐读《秋词》,这是刘禹锡被贬官期间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表现出诗人乐观的情绪和昂扬的斗志。今天与大家一起学习刘禹锡的在被贬谪期间的另一篇美文——《陋室铭》。
二、诵读,识陋室,感音韵之美
1、首先自由朗读课文。请学生个别朗读。教师提出诵读要求(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适中)。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齐读。
2、教师点评:大家不仅能读准字音,节奏停顿,而且还很有韵味。为什么这篇文章读起来会这样朗朗上口呢?——在音韵上押韵。押什么韵?ing依次找韵脚(名、灵、青、丁、经、形、亭)。除了押韵,还有很多句子非常工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就初步体现出了铭文在形式上的特点。
3、请学生介绍什么是铭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通常情况下都是用韵的。
师:铭是古代散文的一种,形式短小,文词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三、研读,入陋室,晓文字之美
一篇好的文章仅有形式的美自然是远远不够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文字,一起去感受陋室的魅力。
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行疏通文意。圈点勾画,圈出有难度或有问题的字词句。学生质疑,答疑。
大屏幕展示重点语句。(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讲究信达雅。)
名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让我们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读课文。
四、品读,赏陋室,悟意蕴之美
1、题为《陋室铭》,最后却引用了孔子的“何陋之有”,否定了它的简陋。是否矛盾?试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句)进而找出文眼:德馨(板书)
只是我的品德好。(言下之意是陋室便不显得简陋。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2、老师仿照开头两句的格式,将此句改成“室不在美,有德则馨”(客观的表述)。你觉得是刘禹锡写的好还是刘老师改的妙?为什么?
3、下面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具体表现“德馨”、“不陋”的?(从文中找依据)
“苔痕”这两句是从哪个角度来写陋室的?这环境给你怎样的感觉?——幽雅。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
满台阶的青苔怎会生出美感呢?——色彩,富有生机;化静为动,使景物富有灵性。读者已不觉得陋室环境的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两句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喜悦的、欣赏的、陶醉的)同学们一起读,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室中人(交往高雅)出入这房子的是什么人?——鸿儒。那你觉得陋室的主人是什么人?——志趣高雅之士。(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想象一下,他们在陋室里都谈论什么?(国家大事、吟诗作赋、饮酒赋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中事(情趣清雅)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闲适、恬淡。(从哪个词你感觉到了这种闲适?)
“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矛盾吗?丝竹:官场宴会时用来助兴的音乐。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颓废之音。)“无丝竹之乱耳”,表现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
小结:诗人住在陋室,却能感受到环境的幽雅、能与儒雅之士交往、能做志趣高雅的事。那么,这陋室的主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怀呢?——品行、淡泊名利、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不想势利小人低头。(品行高洁,一身傲骨)(齐读这几句)
4、文章的赏析需要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才更能贴近作者的内心。)
同学们,这篇《陋室铭》其实是作者在一气之下写的文章。当年,他因参加革新运动而被贬官来到安徽和县。谁知和县的知县是个势利小人,看他是个被贬官之人,就百般刁难,短短半年时间,让他搬了三次家,房子的面积一次次减少,直到最后搬入这个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小房子里,在愤激之下,刘禹锡写下这篇《陋室铭》。
5、纵观全文,你还能读出其他的情怀吗?(提示:读读开头三句。作者以“仙”和“龙”自喻。再读后两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
为何引用诸葛亮、杨雄、孔子?——隐含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教师小结:是啊,《秋词》中自然界的秋天在诗人笔下尚且诗情盎然,这个乐观积极的诗人又怎么会躲在人生的秋天里沉沦逃避呢?刘禹锡,一生被贬官的时间长达22年,仕途坎坷,历尽艰辛却痴心不改。在困境中仍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这种情怀叫做安贫乐道。)
这种将自己的志向寄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上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五、再次解读主旨句
你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没有新的认识?
——这看似狂妄之语凸显的是刘禹锡的自信、也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安贫乐道、有无奈,有愤激。是情绪的喷涌而出。是对势利小人最有力的回击,对坎坷仕途最诗意的回答!(正因为愤激之情的需要,言语抗争的需要,行文到此才突然中断原先顺畅的语流,变换句式而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六、课堂小结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刘禹锡这样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而绝不逃避的文人,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次背诵《陋室铭》!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笔法写一段文字,描绘出在这间陋室里,你看到与听到的景象。
刘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