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采用探究式学习的策略,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具备巨大的优势,也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它有助于改变以往传统式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延伸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本文从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及优势出发,结合案例分析了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表明探究式学习对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有着实际意义的。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初中;数学;教学;学生

  一、探究式学习内涵及优势

  数学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模式来讨论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教学类型。这种学习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两个层面来展开:一是要创设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学生是探究式学习环境的主体,在这种学习氛围下教师给予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各类设想,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获得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可以通过步步诱导来让学生获得答案。二是引领探究式学习的方向。在探究式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的主导地位较强,为了不偏离原先学习的方向,教师有必要在其中不断的进行引领和辅导。

  总而言之,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和途径,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破解能力,从而在探究、获取和运用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得到极大提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策略

  1.引趣——创设趣味性的探究情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在教材上遇到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如果单纯的按照教材的内容讲解,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不起学习的动力,更不用提增强他们的创造力了。因此,为了引发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应当创设一些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问题,让学生在好玩、好动和好奇的过程中乐于接受新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时,抽象的二维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感觉到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生动且活泼的形式来创设课堂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中,将制作好的课件展示出来,其中每个学生的照片都对应着坐标系中的每一个点,这时学生被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过来,马上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讲解下很快的明白了坐标系上点的横纵坐标的对应关系。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引发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教学内容深化为要解决的问题后,带领学生步入新的数学思维中。由此可以看到,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带领学生从原本无味的学习氛围中脱离出来,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活动。

  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下,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抛砖引玉,让学生在实物内容和抽象数学之间进行转化,富有吸引力和情景感,就会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从而进行探究式学习。

  2.拓展——引发发散性的探究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散思维,事实上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进行探究式学习。发散性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串联起来,而不是简单的对某一部分内容进行理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具有莫大益处。

  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先拿出三根木棒问学生是否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再将其中一根木棒替换成另一根木棒,让这根木棒的长度大于其他两根木棒的长度之和,从而学生发现第一次的三根木棒是可以组成三角形的,而第二次的三根木棒却不可以,这时教师便可以询问道:“刚才老师拿出的木棒,有的之间可以组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组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呢?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在引发这个问题后,教师让学生们自己分组,每个组分配一些木棒,由他们自由组合这些木棒,从而去寻找其中的组合规律。由此以来,这种发散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来,体验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的求异性是让学生触类旁通或者能够举一反三,让他们在探究、讨论和求知的过程中激发想象,从多层次、多变化和多角度沟通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自己去寻找数学知识中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印象,而不是被动学习知识。

  3.设疑——打造悬疑性的探究情境

  打造悬疑性的探究情境能够让学生在疑惑中思考,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让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因此,当学生们的思绪被调动起来时,教师要于“无疑”处设疑或者激疑促思,让课堂的内容具备更多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例如,学生在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基本内容时,会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这时教师就可以设疑,计算一个三角形图形的面积,让学生们更进一步进行思考。学生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求解,因此都跃跃欲试,显得非常有把握。最后,所有的学生都认定这个面积为4*7÷2=14(平方米),这时老师一语惊人,告诉学生们全部都上当了,然后再解开其中的谜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悬疑性的情境问题能够让学生们在“挫折”中受到启发,在“错误”中改正方向,从而加深对这节课的印象,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符合新课标教学的指导思想,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不断探究的动力,最终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将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对于教师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何伟.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8:5-6.

  [2]段磊.“网络下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2,32:76.

  [3]韦松宇.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6:122.

  [4]刘湘.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4:37-38.

  时晓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