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应走下神坛——学生写作的新思考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一年级,寓言写作,表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3 11:33
摘要:作文是学生自我要求,自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满足和实现。强调个性化写作,作文应关注初中生的情感倾吐和真诚的表达。
关键词:新思考;自主作文;真诚的表达;个性化思维
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师头痛的一个环节,它花时多,收效却少,其中缘由众说纷纭,真是说不清更是道不明。
也是机会巧合,学校老师想借初一年级的学生上一堂寓言写作课,为参加市里的优质课比赛作准备,我便去听了。课堂上,老师先后出示了两幅彩色画:一只笑眯眯的小猪和一只流着泪的小猪。老师首先要求学生分别对两幅画作描绘。接着,老师在两幅画之间贴上一张白纸,要求学生想像小猪怎么“由笑变哭”;编出一个童话故事。学生开动脑筋,热烈地讨论,想出五花八门的故事来。讨论后,根据自己编的故事,上台边口述边表演。最后布置作业是:根据小猪“由哭变笑”,每人编一个故事。短短45分钟,学生们热情高涨,一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充满愉悦的作文训练。
一堂初一年级寓言写作课的并非我们通常认识意义的作文课,却让我对一些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
一、作文到底如何去写
说到写作文,学生心理上总是畏惧,老师则总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居高临下地指挥培养学生:“构思要巧妙,立意要独到,语言要生动,手法要高超”。僵化的写作要求像一道道圣旨一样逼迫学生就范。学生们威严地指令下,望而生畏,搜肠刮肚,受尽折磨。然而,一群初中刚起步的小小少年,却轻松愉快地把作文从神圣的殿堂上拉了下来,还给我们一个朴素的真面貌。他们自主地展开貌似混乱却是有序训练:用自己的思维认识生活——用自己的感情感触事物——用自己的体会选择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情——按自己的思路叙述故事。他们把自己对形象的感受,过程的体验,情感的抒发,语言的理解,无所顾忌地表现和表达出来,毫无做作和矫饰,虽然稚气未脱,却真诚长存。在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的作文训练(说话)之后,他们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愉悦,个个喜形于色,毫无畏惧之感,却浑然不知是在“作文”。这也许就是作文课的真谛:作文是学生自我要求,自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满足和实现;只有让学生融入自由、开放、宽松的情绪和氛围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
二、作文的基本规律到底是什么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总结出的作文教学规律可谓洋洋洒洒,概括出来,无非在审题立意,谋篇立局,行文表达,修改润色等环节上平衡得失。指点迷津。可是,它们究竟管多少用,我们似乎反思不多。在这堂童话写作课中,初一的学生完全出乎一种天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童话的理解在并无指导的情况下,便饶有兴致地进行了生动有趣的写作活动。在自编的童话故事中,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感情。一位同学编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猪卡西推出了那辆旧得再也不能骑的自行车,拿出工具修了一下,居然能骑了,卡西很高兴地为旧车买了保险。卡西却不好好保护自行车,却把自行车藏起来,因为他听说保了险的东西弄丢了,保险公司要委赔。果然,保险公司赔了钱,卡西好高兴呢!
没几天,卡西把保险公司赔的钱全花光了,卡西又打起了小算盘的时候,门却咚咚响起来了,门一开,站着的是上次的那个保员,原来有人告发了卡西的骗局,卡西被罚款四千元。
这一回,卡西笑不出来了!多天不出门,躲在床上流眼泪呢!哈……哈……,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位初中生的口头作文,包含着写作的两个重要的基本规律。一是感性重于理性,作文是情感的再现和倾诉,它不应被理性淹没。初中生的脑子里有的是情感的贮备,却很少理性的浸润,但这并不影响表达,在表达时,他们关注的主要是情感的倾吐、渲泄,而不会去顾及理性的印证和诠释,这就决定了表达的真诚,“真诚”正是作文的灵魂,而我们往往重理轻情,以理性来压制情感,以情感屈从理性,于是出现作文的虚伪、矫情、空洞,乏味等一连串的弊端。二是思维重于表达。表达是思维的呈现,没有思维就不存在表达,思维呈个性的,没有个性化的思维,表达必定是虚伪的作秀。过分地强调表达而忽略思维,正是作文教学的通病。从初中生的口头作文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他们的大脑里,先有故事的情节,情节产生于表达之前,即使找不到恰当的语言,也不影响他们对故事的陈述,而且同样富有情感,而语言是在思维的进行之中自然调遣的。脱离思维去掉所谓的语言训练,甚至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地套用现有的语言都是徒劳的!
三、作文训练的途径到底在哪里
学生作文是教学计划的指令性产物,每两周一篇作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体裁、规定的写法、规定的字数完成。学生完全处在被动地位,屈从地位,丧失自主权,不写也得写,规定写什么就写什么,为了应付交差,敷衍、套作,甚至是抄袭之作,充塞教师案牍。反观创作文坛,哪一位作家和写作是受制于人的?再反观这堂课,由此引发几点启示:
要弱化“功利”意识。许多人把兴趣与欲望作为写作的动力,这是不错的;但是它会导致过于强烈的功利心。为了满足人为激发的兴趣和欲望,刻意编造,矫揉造作,炫耀技巧,丧失青少年天性的习作屡见不鲜,文风不正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强烈的功利性使然。教学中也如此,刻板地受写作专项知识和单元要求的指使,按图索骥地顺应写作专题,亦步亦趋地搞读写结合,把写作变成建筑工人按图纸施工,文章变成建筑图纸的充填,求其框架而失其灵魂,最终连文章的框架也统一化了。教师介绍写作的一般知识是必要的,学生了解也是必需的,但不能搞生硬的对号入座,毕其功于一役,写作知识是需要整合的,研读的范文需要探索、内化、顿悟,学生不可能靠一个专题,一篇范文,就能对应写写好一类文章。写要淡泊名利,与知识专题、思维发展、语言丰富的规律,自由地进行训练,树立平常心,回归写作的自然。
要理顺“本末”关系。作文教学的“本”是什么?我们往往是把“技巧”、“方法”、“语言”看作是“本”;不遗余力地进行传输和训练。传输和训练是不错的,但本末颠倒了。作文的“本”在情感,在思维。只有这两方面下功夫,方能一本万利,本末倒置只能事倍功半。语言和写作技巧可以通过旁人指点获得,可以历练而得,而情感,思维是内含的,要靠自身的修养、熏陶、感化而来。这种内变也不是无需训练,但是任何来自外部的说教和诀窍的点化都是软弱的,最强有力的是自主、自由、自觉地去经受,犹如那位初中生那样纵情在童话与生活现实的想像中,去体验、感受、倾诉。长期下去的话,写作的能力必会喷薄而出。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
要把“集体化”变为“个体化”。写作是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从内容到形式,到语言,到技巧等等,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而我们作文教学,强调群体作文教学,强调群体性,排斥个体性。作文指导是班级集体进行的,作文要求是班级统一布置的,评价标准是全班一致的,作文评讲是班级集体进行的。以共性扼杀了个性追求,是终酿成了一片低水平,出不了真正优秀的习作。作文教学也须来个“改制”,缓行“集体化”,推行“个体化”。作文不在班级按统一要求,批改作文不用统一标准,倡导自由写作,自由评价,把学生作文在班级(或更大范围)内公开,并设立自由论坛,把评价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和争论的环境,激活他们的思维,这对写作是有益的。
总之,放飞学生心灵,让他们的思想像奔马一样在原野上驰骋,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而不同于别人的思维活动,让写作走下神坛,不要在思想上、立意上、构思上,谋篇布局上去禁锢他们。
陈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