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能力,毕业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2 15:07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并从充分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阐明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提出以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的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开通,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通过第二课堂进行能力培养等策略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自大学扩招以来,招生人数增加致使就业压力变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效利用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战略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虽原因多,但其自身能力偏低是重要因素。近年来,因此,高校有必要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促进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很少参加正规职业培训,水平有限,难免影响和制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现在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少,经费不足,就业工作停留在联系雇主开展招聘会,扩展就业渠道,培训面试技巧等低层次工作,这些工作只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应聘技巧指导服务,为学生获得暂时就业机会提供帮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质问题。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解不深入,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获得工作的能力,在培养中只注重大学生就业时所要学的技能培训,没有将就业能力视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不多,缺少对社会的了解,刚步入社会需要一个适应和融入的过程,在就业过程中常会遇到挫折和困惑。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缩短适应和融入社会的周期,能提高就业勇气和就业信心,减轻就业过程中心理压力。
2.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实现就业目标。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学校、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创造宽松就业环境,但最根本还需提高学生自身就业能力,这才能被社会认可,符合用人单位需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3.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使社会长治久安。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就业人群主流,通过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实现充分就业,达到储备高素质人才展现人才优势的目的,为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有助于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推进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大学生是我国高级人力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对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有直接影响,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推进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5.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
高校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查找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用人单位提供实用型优秀人才。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1.构建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专职队伍,发挥其在就业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挑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培训,去其他院校交流学习,提高就业指导能力。也可招聘优秀的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知名校友等参与指导就业,切实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2.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机构
要使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时效性,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是有效的载体和前提,要把专门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与专职队伍建设放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首位。高校对于就业指导机构给予必要的人员、场地、设备和资金投入,保证其正常、有序、高效运转。同时借助网络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形成具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发挥高校组织优势。
3.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渠道
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要面向社会,积极开发抢占就业市场。通过市场调查等形式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建立实习与就业基地搭建互动桥梁。要建立健全以学校为中心的就业供需平台,无形和有形市场供需信息结合,通过开办招聘会解决大学生就业信息和渠道问题。也要和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广泛合作,为大学生和企业的交流提供方便。
4.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
全程化就是指从入学开始就业指导工作就伴随学生,不但通过第一课堂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求职技能,大学四年针对专业和就业需求实施不同就业指导计划。[3]
一年级侧重正确认识大学;认识自我;进行生涯剖析;制定职业目标,对自己喜欢的职业或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进行了解,锻炼人际沟通能力。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尽可能多学习选修课,延伸学习领域,拓展学习视角,提高综合能力,为就业打基础。
二年级侧重对学生能力培养,包括个人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提高综合能力,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夯实专业基础、提高驾驭本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年级侧重职业生涯定向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考虑清楚未来是深造还是就业或创业。对想继续深造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在专业上进行正确引导。对毕业后就业或创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定位,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四年级应侧重就业技能指导。要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前心理准备,树立良好的就业观,防止就业时好高骛远,鼓励从实际出发,正确的评价自己,面向基层就业创业。
5.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的全方位多渠道的能力培养模式
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的系列开放性的学生活动。[4]
高校应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自身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多组织开展社团活动,丰富学生业余活动,锻炼学生组织、表达、动手、思考能力。在暑期举办一些下乡走基层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对社会不同层面深入了解,清楚认识自身的责任与自我价值,增强主人翁意识,为今后走向社会增加有力的筹码。
参考文献
[1]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
[2]吕钦.高等教育阶段就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15,(10):
[3]李宪.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途径[J].教育探索,2012(10).
赵衍辉 李化 雷明 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