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预设与转换策略

  摘要: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一种弹性的学习与探索活动,怎样针对班级幼儿预设适宜的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怎样巧妙的转换?笔者尝试与大家分享从实践中提炼的一些做法与策略。

  关键词:经验;兴趣;预设;转换;发展

  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的关键经验、需求、兴趣为主要依据,创设开放、多元、挑战的学习环境,幼儿自主选择,与环境、材料、同伴互动,获得个性化、全面性的发展。和正式的教育活动相比,区域活动以其组织形式的灵活、活动内容的丰富,有力地推动着幼儿教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怎样预设区域活动?是直接跟随孩子的兴趣,还是我们老师的一厢情愿的规划?是兼顾五大领域的平衡,面面俱到,还是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有针对性的设置?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设区域活动:

  一、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区域活动

  在新的主题活动开展前,我们先把主题活动中大部分孩子们较难胜任的活动分解在区域活动中。如开学初开始主题活动“我喜欢……”前,我们预测班级大部分孩子对完成美术活动“我的自画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们就在美术区域里开始了“男生女生”的画像活动。结果,在进行主题活动的美术自画像时,孩子们很能抓住自己的性别特征,和长相特征,完成了自画像,这些画像既有特点又有情趣。

  当一个主题活动结束时,常常会发现孩子的兴趣正浓,这时,我们可以抓住契机,有效地拓展主题活动的宽度和广度,把相关的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如在实施完主题活动“伞”后,发现孩子对伞的分类,千奇百变的伞还念念不忘时,我们就在美工区域投放了多种材质的材料,鼓励孩子进行伞的创意制作活动。

  总之,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可以是主题活动的铺垫,也可以是主题活动的跟进与延伸

  二、与生活交融的区域活动

  对于现在成长于4+2+1(4位祖辈、1对父母抚养1个孩子的家庭模式)的家庭中的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的动手能力,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弱。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建议家长放手锻炼孩子的同时,在幼儿园也要从小事着眼,从生活着手,培养幼儿照顾自己的能力。于是,用筷子夹花生、系鞋带、扣纽扣、叠衣服等生活技能练习我们就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在区域活动中,并根据孩子的发展不断地提升与替换。

  三、跟进班级培养目标的区域活动

  在期初我们都会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制定科学适宜的班级培养目标。其中的有一些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达成。比如,我们班的培养目标里有一条“做一个喜欢阅读喜欢学习的宝贝”,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就创设了一个绘本馆,根据孩子的阅读经验、理解水平投放适宜的绘本,鼓励孩子结伴阅读,或在师生共阅中了解生动有趣的情节,简洁张力的语言。这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阅读习惯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养成,“做一个喜欢阅读喜欢学习的宝贝”也就水到渠成。

  四、提升弱势智能的区域活动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智能无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强弱的差别。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智能优势不一样。一方面,我们要多多发挥他们的强势智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发现他们的弱势智能,辅以一定引导与帮助,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在我们班级,有个别孩子绘画很有天赋,线条之流畅、构图之奇妙已远远超过同龄孩子,可是他的数理逻辑关系的建立却比较混淆不清,于是,我们就开创了一些活泼有趣的“数学空间站”,让他们在贝壳配对、数卡接龙等操作活动中提高数学能力;又如有的孩子与别人交谈起来头头是道,天文地理的知识了解得不少,可是遇到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活动却痛苦不堪,于是我们就让他们多去生活区操练操练,如此反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自信也增添不少。

  其实,不管预设的区域活动多么适宜,培养目标多么明确,一天、几天、或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幼儿对某一区域活动内容不感兴趣了,或者某个区域的活动内容大部分幼儿都能轻松胜任了,转换区域活动内容就迫在眉睫。那么,怎样支持幼儿对上一区域活动的探究兴趣,巧妙转换区域活动内容呢?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与分享几组耳熟能详的场景:

  场景一:开门见山

  组织一个谈话活动,老师小结即将结束的区域活动,然后发动小朋友:“最近小朋友在美工区用各种废旧纸盒做了很多的有创意的汽车,今天放学时,请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接下来,我们将要用种子制作拼贴画,请小朋友带各种各样的种子到幼儿园来。”

  场景二:不容置疑

  进入新的主题活动之前,不了解幼儿的想法,挖掘幼儿的兴趣,只是老师的精密预设,直接开始其中的一次活动。

  场景三:漫无目的

  在新的区域活动开始前,会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小朋友,最近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镜子,还玩了捉光斑、双面镜成像的游戏。那么,接下来,你们想研究什么呢?”孩子们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有的说最近气象卫星发射了,要研究宇宙飞船;有的说,学校后面有一个建筑工地,想了解一下工人叔叔在建什么;还有的说发现自然角的豆豆发芽了,想要多了解一下各种各样的种子是怎么发芽的,为什么会发芽……孩子们各有各的想法,最后老师也不知道如何把孩子的兴趣点和主题课程结合起来,谈话也就不了了之。

  由上可见,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区域活动要关注幼儿经验、需求、兴趣,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让幼儿获得个性、全面的发展,但在转换区域活动时,区域活动之间的衔接,却没有把这样的教育理念内化在教育行为中。

  在场景一中,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新的区域活动进入时,没有进行预热活动,平铺直叙进入,孩子相关的经验准备欠缺。

  在场景二中,老师过分行使了自己的活动主导权,孩子们的情绪、状态都比较被动,兴趣更是没有调动起来。

  在场景三中,老师看上去是尊重孩子,但在讨论与交流中,不能抓住大部分孩子的谈话核心,显然“放得开,收不拢”。其实,在一个新的区域活动开始之前,我们老师应该心中有数,否则,没有预成的主线,它的实施过程就容易走偏。

  经过反复思考与实践,发现在新的区域即将介入、替换已有的区域活动内容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巧妙过渡:

  1.幼儿已有经验的讨论

  在进入“种子粘帖”的区域活动时,我们可以在科学活动“秋天的种子”结束后入手,展开讨论:你还见过什么种子?你家里有种子吗?除了播种,还可以做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孩子的已有经验被调动起来,同时很多新奇、疑问也随之产生,这时,我们再组织幼儿欣赏一些种子粘帖画,新的区域活动就可以开始了。

  2.上一区域内容的延伸

  在“美工坊之制作购物袋”的区域活动结束时,我们举行了“购物袋”的展览会,除了幼儿自己制作的各种材质、各种样式的购物袋,我们还鼓励幼儿带来家中现成、漂亮的购物袋,其间我们就有意地引导幼儿观察,不露痕迹地进入“单独与连续花纹装饰”的美工设计活动中。

  3.用幼儿作品引入

  在数学区进入“根据物体的二维特征排序”的活动时,我们可以欣赏幼儿设计的有规律的花纹服饰入手,引导幼儿找一找有哪些图案,它们有什么排列规律,这样孩子对排序的探索就开始了。

  4.观看有关联的视频

  在将要进入“颜色对对碰”的区域活动时,我从Enter net上下载了一段艺术创想之颜色大变脸的视频,视频中用三原色撞色的创意很有视觉冲击,孩子们浓浓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颜色对对碰”的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5.逐步改变活动室内环境的布置

  如在“惊奇一线”和“叶子”两个主题活动衔接时,我们可以在蜘蛛网上慢慢地添加一些叶子,从形状、颜色逐次增加,各种关于线的材料与图片渐次减少。慢慢地各种各样的叶子引发了孩子的观察、收集与讨论,“叶子标本制作”“叶子拓印画”这两个新的区域活动的产生就水到渠成了。

  6.阅读新闻了解文化

  在即将进入“母亲节之爱心贺卡制作”的区域活动前,我们可以读一则报纸上的关于母亲节的来源,以及各国人民如何迎接、度过母亲节的新闻,帮助孩子了解节日文化,激发孩子参与制作贺卡的热情。

  总之,无论预设什么样的区域活动内容,采取什么样的转换方式,都应该有我们老师深思熟虑的考量,尊重孩子的已有水平和生活经验,思考区域活动背后所能带给幼儿的意义,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积极探索、快乐学习!

  商珺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