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挑食,心理素质,结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3 09:50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幼儿园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当前,许多幼儿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怯懦、任性、自卑、自负、嫉妒、过分敏感、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培养呢?“从小吃得苦中苦,长大方为人上人。”所以,对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需从小开始,从家庭教育开始。
一、设置困境,给孩子提供挫折体验的机会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喜欢的甜,还有酸辛苦辣。只有人去适应生活,而没有生活来适应人,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
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如求助电话110、120、119等的使用,迷路了怎么办?一般家电的使用方法,一般外伤的处理方法等。据对已结婚生子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有的因煮饭做菜的能力太差而生活一团糟。“民以食为天”,煮饭做菜的技能应教会孩子。日常生活技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做父母的有必要教会孩子,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让孩子能够笑对生活
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人更能适应社会生活,独立自信、活泼开朗的人会笑对挫折,会想方设法战胜挫折。而孤僻、独立自信差的人往往会选择逃避或顺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则是在后天,特别是童年时期形成的。所以,家长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让孩子具备更好的抗挫折能力,从而笑对生活。
1.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
我国的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顺从型”为“开拓型”,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2.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人相信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
3.注重心理沟通,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活泼开朗的性格,行为上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
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xx矮了一点”,“比xx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易患上神经质,凡事战战兢兢。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三、奖惩结合,培养孩子"奖不骄,惩不馁"
家长喜欢自己的孩子可能胜于世界上任何的人,父母有个自然的愿望就是使孩子高兴,使孩子幸福。但在鲜花铺路、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稍遇不顺,就会承受不了,有时还会出现过急行为。所以,作父母的不能溺爱孩子,对孩子要奖惩分明,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做到该管则管,不要姑息迁就,手软护短。人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对和错的时候,父母要弄清事实,有奖有罚,做到公平合理。奖励要有明确的条件,不能随成人的情绪,而且奖励要让孩子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如果条件太高,孩子做不到,失去争取的信心,奖励也就没有意义了。如果父母的奖励太随意,会使孩子得不到正确的自我评价,相反认为奖励是应该的,不奖励就什么也不肯干,甚至会发生为了奖励而养成作假或讨好的行为。对孩子的奖励不要太贵重,可以是玩具、书籍、生活用品,特别是给孩子一次他盼望已久的机会,也可让孩子提出奖励的愿望,合理的就答应,答应了就要做到。
惩罚是一种比较严厉的手段,要慎用。对年幼孩子的惩罚手段以取消权力为好,一般不使用打骂,因为父母在打骂孩子时情绪比较偏激,不容易做到公正和掌握分寸,而且容易损伤孩子的肌肤,伤害他的自尊心。另外,孩子都有羞耻心,惩罚不要当别人的面进行,以维护他的自尊心,这样有利于孩子改正缺点。奖惩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自己行为的对与错,保留优点,克服缺点。如果光奖不罚,孩子会有恃无恐;光惩不奖,孩子会丧失信心,破罐破摔。奖惩结合,使孩子做到"奖不骄,惩不馁",明白事理,朝正面的方向发展。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气馁,而是想方设法战胜它,成为生活的强者。
帮助幼儿确立自我,促进自己适应环境。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我意识水平低,不能正确估计和评价自己。帮助幼儿确立自我意识,使其正确地估计自己和别人,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和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相信自己,增强自信心。特别是要保持个人和环境的心理平衡,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幼儿能顺利地步入心理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求,使其增强自信,从而诱导幼儿做一个性格开朗、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活泼大方的孩子。
总之,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孩子从小多接触困难,以增强战胜困难的毅力。多承受挫折的磨练,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做事不易,世事艰难。这就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丁晓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