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中教师角色探讨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学习效率,小学德育,教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2 14:08
摘要:德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为了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对学生的德育课程从小抓起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课改的实践和改革之下,教师对教育教学逐渐有了全新的认识,其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角色发生了改变。本文就小学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师;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课堂之中,教师一直作为道德的权威者所存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开始不断的解放和进步,固有的传统思想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德育教学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在小学的德育课堂中,教师应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其已经逐渐从主导者向引导者以及合作者的方向开始转变,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来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等一系列学习情况发生良性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在小学德育课堂中的意义
1.角色的概念
角色这一词汇和概念起源于某个戏剧之中,由美国的社会学家米德所提出。通常情况下,角色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按照台本上所讲述的内容来扮演的某一个人物。然而在长期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角色在不同的方面有了不同的理解。例如,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认为的角色有所不同。心理学家对角色的定义通常侧重于人权、义务等等方面;而社会学家可能更加注重任务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等等。
2.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简单来说就是文化的传播者,其主要负责将文化和知识传播给自己所教授的某类人群。但是对于不同的学者来说,教师的角色有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概念。根据我国教师的特点以及其所从事的活动、承担的责任,通常可以将教师的角色划分为:知识的传播者、心理辅导人员、科学的研究者、管理人员或者父母朋友的形象等等。由于教师的角色有所不同,所以教师的责任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改,在我国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教育出现了一种重组活动,在这个活动之中,教育者成为了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说,教师是产生变化的核心所在。教师角色的变化带动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变化,如果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模式,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和扮演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教育工作将出现极大的进步。
二、教师角色在小学德育课堂中的转变
1.小学德育课的重要性
小学生正处在对世界开始产生认识的阶段,其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还不够完整,对于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个正确的准则和规范。在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其各方面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小学生极其染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小学生的德育课程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某个心理学家对儿童时期儿童道德观的形成与判断的研究,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和规律。通常7-12岁的孩子存在一定的自律性道德,也就是说,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行发展,并且在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将自己的道德观念表现出来。而在另外一位心理学家的论证之下,可以得出,这种道德观念是十分容易受到成年人和同龄交往中的人的影响的。所以,在学生的儿童时期,教师和家长一定要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最其德育教育发起重视,使其在幼年时期就培养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2.教师角色在小学德育课中角色的转变
目前,在小学德育教学的课堂之中,教师的角色和课堂的开展与实施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简单的来说,就是社会上的各方面对教师存在着不同的期望,有些时候,这些期望可能无法协调。例如,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而教师的主观期望却是其作为一个教育者,需要承担传播知识的责任,所以教师对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视。侧重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进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以此来判断一个教师的教育质量。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学生的“减负”问题尤为重要,但是在实施方面仍然有待提高。由于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成绩,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而遵守国家教育方针又会影响到家长们的期望,从而使教师在角色上出现了冲突。此外,教师作为管理者与成为学生的朋友也会产生角色冲突,以及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
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朋友。由于小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年龄特性,所以教师的这种角色的转换显得更加的重要。例如,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之中,教师通常是作为学生的管理者而存在的,其对学生的教育通常采用“管理”的手段进行。这种手段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或者降低学生对课堂甚至学校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为了避免这一系列情况的发生,教师一定要将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反思自己的教学能力。对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之中,不再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而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尊重学生的心理意愿和现存的道德观、价值观。不再作为道德的权威者出现在小学德育的课堂之上。
此外,对学校现存的德育评价机制也要进行一定的改善,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内容和评定标准要进行合理的更改,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时间背景对学生的德育学习进行评价。除了重视对学生传授相关的德育知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之外,还要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关注了解决。从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着手,真正达到小学德育课程的要求和目的。
三、结语
教师是文化传播、道德传授的重要承担者,随着时代的变革,教师的角色也开始出现了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教师一定要自觉的督促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调整自己的角色。使小学的德育课程更加具有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左梦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程振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需要转变的五个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13(06).
[4]吴镇辉.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多元评价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张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