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成因及策略

  摘要: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小学生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和家长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导致其个性品质非常脆弱,经受不住任何困难和挫折。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挫折教育刻不容缓。本文就如何在小学开展挫折教育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当今社会,由于家长的娇纵、溺爱,孩子很少有“苦”、“难”的磨炼,个性品质非常脆弱,经受不住任何困难和挫折。据调查,当前我国儿童普遍具有心理承受能力弱、耐挫折能力差等特点,亟需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对挫折的认识,培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大多争强好胜、个性十足,但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困难,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就自怨、自责、放弃人生等。有的小学生,由于承受不住老师或家长的批评,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自杀。出现这些情况,其原因是复杂的,但缺乏“挫折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小学生心理挫折的成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小学生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和家长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但同时也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小,心智并没完全成熟,因此小学生更容易在生活、学习中感受挫折。造成挫折的主要原因有:

  1.激烈的学习竞争。当前,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费用投入只多不少,都寄希望孩子能成为优秀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孩子自身对自己的定位,都是往高处走,因此,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是较大的。一旦未达到预期成绩,父母的斥责,自己的内疚就会使学生处于焦虑状态,导致挫折感。调查表明:受挫者中有57%是因学习受挫。学习成绩达不到目标;作业过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差,造成过重心理压力;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

  2.弱化、忽视的“主体地位”。由于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电子产品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小学生获取信息更快速便捷,导致目前的小学生有”早熟”的表现,成为“小大人”型,独立自主的要求日益强烈,精神生活的空间不断扩大,社会视野更加广泛,大都渴望与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并取得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但在校时,教师往往居高临下,不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行动;在家中,父母极力构筑“没有危险”的安全地带,阻断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学校、家庭的专制环境中,学生会因自己不被人重视而产生心理挫折。

  3.自闭、孤立的人际关系。校学生大都是10岁左右的孩子,年拉较小,天真幼稚,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别人,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遭受心理挫折。曾有这样一件事:班内几位喜爱踢足球的同学自愿组成球队,有一次足球队到体育中心去踢球,没有通知某个伙伴,这个孩子认为别人冷淡他,而陷入苦闷之中。因此,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会在不良的人际关系中遭受心理挫折。

  4.突然、意外的刺激。意外刺激影响学生的情绪,如亲人伤亡、父母离异或家庭中发生重大事故等,往往会使有直接关系的学生受到影响,产生消极心理。意外事件不会经常发生,也不会发生在多数家庭,但意外事件一旦发生,将会使学生受到影响,引起挫折。

  5.残缺、受损生理(或心理)条件。由于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条件的限制,会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产生挫折。例如,一个色盲的学生无法识别活泼多变而又复杂的颜色,不难体会其中的乐趣,也有可能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带来不便。

  二、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策略

  对小学生的“挫折教育”,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区分他们遭受挫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尽快地战胜挫折,走出困境。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树立正确的挫折教育观念

  挫折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挫折教育。首先,挫折是普遍存在的。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从一个环境进入到另一个更复杂的环境中去。因此,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决定了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而人发展的好坏与否和其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变化与挑战密切相关。其次,挫折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真正的自信是来自于克服困难之后的成功体验。有研究表明,回避挫折的儿童进步较慢,能够主动克服挫折的儿童进步较快。教师应当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勇敢面对挫折,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自信心。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

  教学活动是学校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程设置具体化。增强课程教学中挫折心理知识的含量,将学科知识习得与耐挫折学习结合起来。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相关知识的传授。第二,教学活动难度要适度但又不能过度。按照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学任务的难度应该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多反思、多体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和坚强力,将学生的求知欲逐渐内化为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耐挫折能力。第三,改变传统“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

  3.利用真实的挫折情境进行适宜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儿童排解生活中挫折的能力。因此,挫折教育应当坚持真实性原则,以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挫折情境为教育契机,为儿童提供锻炼的机会,强化儿童的抗挫折能力。学生的课外学习与生活有许多培养其坚强意志品质的真实情境,我们应积极充分利用好这些挫折情境,进行适宜的挫折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抵抗挫折的品质。

  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社会的美好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认识到人生的道路上必然会面临许多挑战和挫折,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既然有竞争,就必然有挫折乃至失败。只有不断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能力,经得起风吹雨打,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张亭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