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不是这么简单——浅谈口语交际教学训练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课堂口语训练;口语专题;倾听;情境训练

  “口语”指的就是谈话时使用的语言;“交际”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宋代《朱熹注》对“交际”的解释:“际,接也。”在古代的“交际”主要是“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在现代汉语的“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定位是,“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重在实践,在交际中学会交际。标准中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标准在初中阶段关于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课堂讨论、应对能力等要求,都是重在交际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

  作为奋战在教学前沿的课改区语文教师,通过三年的初中语文教改实践重点探索了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训练模式,现总结了系列策略,以期同仁共同探讨。

  一、立足课文,练基础

  课堂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为学生说话创设环境,提高机会,指导评述,以达到训练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契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朗读、复述、讨论、讲解。

  从朗读起步,朗读是把书面的无声语言转变为口头有声语言的一种表达艺术,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方法。

  教师应在课堂内严格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朗读与回答问题,注意学生说话吐字清晰、内容集中、有条理、语气相连、富节奏感,能运用手势、掌握语音轻重的技巧,逐渐提高表达能力。

  比如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蜡烛》,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也有反映解放战争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对正义战争的歌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有对非正义战争谴责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有表现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个单元的单元口语、写作、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就与单元编排主题一致,题为“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训练的内容,不仅要联系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要了解世界战争发展的概况,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战争描写,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思考战争产生的根源和属性。有的问题的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比如,为什么战争总是那样的难以消除?如何理解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认真组织好这次活动,就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升华。

  二、口语专训,练感觉

  一位美国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口语交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积极为他们拓展更广阔的、更能够自主参与的口语交际的空间。

  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我也追星”专题中“名人故事大家讲”,可先同桌间用访谈形式进行,访谈前,教师与学生先一起讨论一个具体的“采访”提纲,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如你最崇拜的名人是谁?为什么崇拜他?他最感人的故事是什么?你怎样评价他?等等,同桌交流后,再分组讲故事,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表演,大家评议。这样,“独白式”的讲故事,就变成了“对话式”的互动。

  三、模拟情境,展成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强调的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在于实践。因此,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要充分考虑,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善于”到“善于”,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有一堂话题为“要不要郊游”的口语交际课,在引出话题以后,就安排了“唇枪舌剑”、“嘉宾访谈”、“家庭对话”、“参与决策”四个环节。在“唇枪舌剑”环节,让学生就到底“要不要郊游”各抒己见,想到什么说什么,就学生个体来说,说的理由还不全面不充分。到了“嘉宾访谈”环节,所持的理由就要充分些,同时,还要设身处地设想特定的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下应怎么说,要求比前一个环节高。“家庭对话”环节,家长要阻止孩子郊游,孩子要说服家长让自己参加郊游,不但要说得符合角色身份,而且要尽可能全面地说出“要”或者“不要”郊游的理由,才能达到说服或阻止的目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最后“参与决策”,要求对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做一个总结,说一段话,不但要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序。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设计,不仅考虑学生是否经历了实践,而且考虑到学生是否“学会”,是否获得提高和发展。同时,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安排了小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从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善于”到“善于”的发展轨迹,找到经过历练而发展变化的“增量”。

  让学生模拟情境的口语课堂结构,大体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联系生活实际,或创设虚拟的情境,让学生明确交际的任务。第二阶段,学生全员参与,商议完成任务的途径,探讨表达交流的思路,教师适当点拨。第三阶段,全员参与,内化表达交流的思路,尝试表达交流,小组内进行评价。第四阶段,推荐代表,汇报展示,教师组织评价。第五阶段,通过创设情境,“独白”、“对白”变换形式,深化训练,或者依然采用原有的形式,但提高要求,反思三、四阶段表达交流的得失,再次训练,发展提高。其中,第二阶段,也可以不作为独立的阶段,将方法的点拨渗透在后两个阶段的评价中。

  总之,口语交际训练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口语交际能力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落实。我们不仅可以在课文的讲解,、动态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可以在情境的创设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把握教学要点,搞好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还有待于大家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陈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