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而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他们的信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那就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促进课堂学习效率。下面就如何上好数学课,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创新;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使数学课堂灵动起来呢?
一、课堂前置
将课堂上要学习的知识提前让学生知道、了解、学习,也就是预习。一方面老师要把预习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另一个方面也要及时有效的检查,不能流于形式。每天的新课预习要求有四点,其一,阅读数学教材,将例题读通、读清、读懂,其二,谈谈我们的收获,我知道了要写出答案,其三,要试着做后面配套的习题。其四,我的疑问困惑是什么?检测方式:先出几道本课的检测题,让学生试做,有多少人作对,有多少人做错一目了然,针对问题以及预习中学生的疑难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在错误中找到根源,在疑难处点拨达到画龙点睛之效,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不仅知道什么样是正确的,还能知道什么样就会错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当堂纠正预习中的错误以加深理解,巩固强化知识,势必会给学生留下多练的课堂空间。
二、创新教学
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作为教学者必须富有创新意识,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而各班之间、学生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每位教师的设计多多少少都应有创新的成分,作为新教师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去引导学生。教学活动既需要预先设计,又需要适时设计,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这样的教学才是富有生机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活的课堂。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激趣、导行,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亲自体验,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彩的提问,往往能在一开始便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因素,激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指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并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提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这样,他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四、充分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发展学生的性特长,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的具有教育性、趣味性、探索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因此,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外实践,能有机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同时更能彰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宋晶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