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小学数学是孩子认识数学的开端,不仅对于孩子掌握初中数学知识具有奠基作用,而且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片面地追求数学成绩。然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逐渐转变教学观念,开始重视有效教学。本文针对如今有效教学中的不足,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能够真正实现教学中对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重目标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还要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有效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一、有效学习的概述

  有效教学的理论兴起于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一经传入,便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并且积极地应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效教学是依靠教师的努力,把枯燥的数学学科通过不断探索,形成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化地吸收知识的教育方式。有效教学作为新兴的教育理念,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内容,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承担引路人的身份,带引学生走进数学,认识数学。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面对升学压力的增大,家长和教师过分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师灌输的十分全面,学生吸收消化的却不够理想,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进行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后果。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多地学校开始倡导有效教学,但是在实施中,教师并没有对该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所制定的教学方案与有效教学的初衷相违背。

  由于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由西方传入的理念在实践中往往被当成一纸空文或是照搬照抄,没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实施效果不明显。

  三、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于对数学的初级认知阶段,自我学习和自我监控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所以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依靠老师的课堂讲解来完成,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设置相应的情景,能够让学生把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身处情景之中,用耳朵去听,用头脑去思考,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把动作思维逐渐向逻辑思维转变,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其最终的学习目的也是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情景教学的设置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意义,并在情景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数学的奥妙,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某教师在教授学生认识货币这一内容的时候,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物的活动。活动模拟:买一个十元钱的钢笔,需要十个一元的货币,或者需要两张五元的货币,通过这个情景,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算,并能够使用货币。再如:一个一元的本子,可以用十个一角钱来购买,通过支付十个一角来认识一元等同于十角,让学生更加了解货币,能够进行简单运算,为将来货币的正确使用做好准备。

  (二)分析小学生心理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好玩的事物更加关注,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但是缺乏长期专注的意志。如果想让学生长时间地保持对事物的关注度,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根据这一心理,教师要保证课堂的教学环境和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教师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如:把教材中的图画和知识点改编成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某教师在让学生认识数字0的时候,给学生讲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猫和妈妈去钓鱼,结果妈妈钓到了很多条鱼,而小猫由于贪玩,一条也没有钓到,空手而归。“一条也没有”就是0,通过小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字0的意义,对数学学习也更加积极。

  (三)教学准备充分

  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状况。选择合适的教具,合理利用教材,最大程度地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出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巧妙地进行学案的设计。

  根据教学对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重目标要求,数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切实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在教学设计上还应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注重教学预设。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预设,保证教学按照计划顺利开展。

  (四)科学评价学生

  小学生的学习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不断发展变化,教师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可以站在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改变以往单单教师一人评价的情况,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学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都可以进行评价,通过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能够使评价更加科学全面,避免教师以偏概全、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现象发生。总之,教师要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获得自信。

  结语

  教学改革的如火如荼,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情景设置,让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准备,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有效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永妃.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刘娜.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统计内容”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2.

  [3]张薇薇.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6).

  [4]张荣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好家长,2015(16).

  [5]易立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24).

  郭洪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