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所谓的数形结合法,就是在教学中将“数”和“形”有效联系起来,一方面用“数”对“形”进行抽象概括,另一方面用“形”来直观表现“数”,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数形结合法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并提出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数形结合方法;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前言

  数学这一学科研究的是空间形式与数量的关系,可以说就是研究“形”和“数”的一门科学。随着高中教学改革的进行,数学教学目标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学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想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就先要帮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想,其中比较经典的思想就是数形结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方法,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数形结合法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原则

  高中数学教学中在应用数学结合法时,不仅要符合基本的教学原则,还要体现出教学价值,同时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及认知特点等,总结来说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是等价性原则,因为形所体现出的是几何性质,而数体现的是代数性质,二者之间进行转换时要保证数量关系的等价,由于构图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如果不注意这一问题,就可能出现解题失误[1]。

  其次是双向性原则,是指在应用这种方法解题时,一边要对形进行直观分析,一边又要进行代数运算,代数关系能够突破几何构图的局限性,而图形反过来又能解决代数的不直观问题。

  第三是简洁性原则,是指数与形在转换的过程中要做到简洁,图形要保持直观完整,代数式也要避免复杂的运算,尽量降低难度,做到“化难为简”,展现数学的简洁美。

  第三是直观性原则,教学过程中要开展数学实验,对数形结合的具体过程进行演示,将抽象概念具体直观的展现出来。

  最后是实践创新原则,数形结合是教学中使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其本身比数学知识更抽象,如果直接照搬复制,教学实践中没有创新,学生就很难真正将其作为一种解题思想应用于实际中,自然就无法发挥数形结合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度创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自主积极的去探究这种方法,真正建立起数形结合的解题思维[2]。

  二、数形结合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三角函数中的数形结合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接触过三角函数的知识,进入高中后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关于这部分知识,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学习基础知识时相对容易,但是解题过程却很容易出错,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求解集的时候容易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将解集范围缩小,利用数形结合法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3]。

  例如,求sinx≥1/2的解集,如果学生直接根据已经掌握的三角函数知识就容易将解集写成x∈[π/6,5π/6],或者是将三角函数的具体数值记错,将解集写成其它。这道题目应用数形结合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画一个坐标轴,以交点为圆心画一个单位圆,在y轴上取1/2的点并画一条与x轴平行的虚线,虚线会与单位圆产生两个交点,将圆心与交点分别连接,这样从图中就可以直观的看到结果:在2π范围内,交点对应的角度分别为π/6和5π/6,但是,这一图形又提醒大家,这两个值分别加上2π、4π、6π……仍旧满足sinx≥1/2,所以真确的解集应该是x∈[π/6+2kπ,5π/6+2kπ],其中k∈Z。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将不等式与正弦曲线联系起来,首先画出一个正弦曲线,然后在y轴取1/2点,过该点画一条与x轴平行的虚线,此时会发现这条虚线会与正弦曲线有无数个交点,观察这些交点值,会发现满足sinx≥1/2的x的解集为x∈[π/6+2kπ,5π/6+2kπ]。在三角函数中应用数形结合法,能够将解集直观呈现在图形上,解决解题不准确的问题。

  2.直线知识中的数形结合

  直线与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中的重点内容,解析几何的发展是数学由常量向变量延伸,高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这部分知识最常使用的就是坐标法,第一步是用代数语言呈现几何关系,将几何关系转变为代数关系,然后解决代数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实际上这一过程体现的就是数形结合思想[4]。

  例如,在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应用数形结合法:坐标中有A、B、C、D四点,坐标分别是A(1,0),B(0,-1),C(2,3),D(-1,0),判断直线AB与CD的关系,画出图形后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AB与CD之间是平衡关系,之后我们再来计算斜率,验证通过画图判断出的结果是否正确:KAB=(0-1)/(0-1)=1,而KCD=(3-0)/[2-(-1)]=1,说明判断正确,直线AB与CD之间是平行关系。讲解这道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图形画出来,使学生可以通过图形直观的判断出结果,这样后面的代数解题就更容易被接受,后面用斜率证明两直线的关系,就是将几何知识代数化,而图形则是对代数的进一步补充和解释,便于学生理解。

  总结

  数学是内涵非常丰富的一门学科,同一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统一的解决方法,具体怎样解决实际问题还要根据实际条件,并考虑到哪种解决方式最便捷,将数形结合法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探寻多种解决问题办法,把握数学知识中形与数的本质,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大伟.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法的运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12)S1:447.

  [2]陈益周.数形结合方法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9(13)04:165-166.

  [3]刘桂玲.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8(10)13:106.

  [4]堵秋苹.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J].湘潮(下半月),2011,12(14)06:120.

  王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