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与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养成教育,叶圣陶,小学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2 13:53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行为习惯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成分。。因此,实施《规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一、研究的内容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实践、榜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文明礼貌习惯。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2.卫生行为习惯。讲好卫生,不但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一个身体洁净、衣装整洁的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一个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人,会慢慢影响周围的环境,让整个社会环境都干净起来。
3.生活行为习惯。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要形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4.道德行为习惯。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小学生提出了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
5.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产生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言行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部分学生文明言行、学习习惯较差,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相关:
(一)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
调查中发现有23.64%的学生很少读课外书,9.09%的孩子都不读课外书。究其原因,既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关,还与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有关系。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重视优生评价,忽视差生评价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倡导新课改理念,转变学生观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造成这种结果,另一方面由于本学区学生家庭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口,打工的比较多,部分家长对学生阅读要求意识浅薄;再加上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也不高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不愿读书。对此我们要加大宣传、监督力度。
(二)品德行为习惯养成与教师教育观念相关
调查中发现帮爸爸、妈妈经常做家务的学生仅占40%,有时做的占49.09%,不做的占10.91%,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劳动意识薄弱。究其原因是学校在进行矫正教育中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说教批评多,引导践行少,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开展“大扫除活动,我是校园小卫士,我为校园增添一片绿”等活动中,让孩子知道:劳动最光荣。作为家长过分溺爱的太多,一点点小事舍不得让孩子动一根手指头,这样导致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是高分低能。良好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如果学校能有效抓好学生常规教育,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学生诚信做人,用心做事。
(三)生活习惯与学校常规教育有关
调查中发现有30.91%的孩子挑食,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告诉孩子各种蔬菜中都有丰富的维生素,让孩子懂得挑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身体的发育。
学校每天都坚持让孩子有一个小时的户外运动,到了冬天,还要进行户外长跑,锻炼学生的体质。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很有序。但是孩子在家长的体育运动比较少,可以鼓励家长陪孩子一起进行阳光体育,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三、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行为规范建设,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规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学生只有懂得这些道理才会去自觉地遵守,因此我们首先抓好规范建设和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二)开展多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丰富体验中完善言行
活动育人是教育永恒的规律。作为教育者,我们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实践中,我们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规范意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展开个案跟踪研究,让学生在矫正中转变不良行为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转变已有的不良行为习惯更是不易。在学校里,有一部分孩子的陋习根深蒂固,光靠单纯的规范学习、活动参与是难以奏效。其实这些孩子的本性也是求真向美的,他们也渴望进步、也期待成功,只是因为种种的原因导致了他们发展的如此状态却一时难以改变。在实践中,我们关注到了这部分孩子,并积极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对他们进行个案矫正研究,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爱心、耐心、恒心。
我们先从“学习习惯”入手展开跟踪。选择这一角度,针对了学生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考虑了家长协同参与的兴趣。我们为各班学习习惯较差的2-3名学生建立跟踪档案,并将这些孩子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班级——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班,以班级为单位每周集中活动一次。组成这样一个班级后,学生的行为目的性增强了,自控能力也提高了。经过老师、同学、家长的一致作用,一批孩子对学习活动的体验丰富了,不良学习习惯有所改变。
(四)优化家长资源,让学生在合力中养成良好习惯
是哪些原因导致我校学生行为习惯整体水平较差,我们一直在寻求问题的根源。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调查,我们采集了多种资源和信息,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习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习惯如何。家长在学生的习惯养成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密切家校联系、优化家长资源成为实践中的又一尝试。
我们在家长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并开展“孩子的好习惯,从我做起”读书征文活动。期待家长通过与孩子的促膝阅读,引发他们心灵的震撼,体会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提升文明意识,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我们还举行了家校联系研讨会,就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沟通,倾听家长的心声,改善工作方法。
(五)养成教育贯穿于每科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少先队在进行养成教育时一定要充利用好这一阵地,要求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每科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让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制定出各学科教学的养成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写出计划安排,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贯彻落实。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滕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