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背景及路径研究

  摘要:青年教师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力量,它的专业化发展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当前及今后的发展前景。本文以高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背景入手,剖析了制约高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背景;路径

  2004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我们指明了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党和国家新时期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自身队伍建设是保障这一决策落到实处的关键。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强、业务能力精的大学生辅导员队伍,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力保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高校辅导员队伍。青年辅导员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今后的发展前景。

  一、“辅导员专业化”释义

  《辞海》中对“专业化”一词的解释为:某一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为由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的群体从事的,具有较高深的、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活动并对促进社会发展有益的专门职业的过程。

  根据“专业化”的定义,结合当前对高校辅导员相关概念的研究,可以把“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定义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由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辅导员群体从事的,具有较高深的、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活动并对促进社会发展有益的专门职业的过程。

  二、辅导员专业化的背景

  1.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

  自1953年我国高校开始设立政治辅导员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经历了由兼职,到专兼职结合、以专职为主的发展过程。目前,随着辅导员队伍人数不断增多、队伍发展机制日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被广泛认可,各高校已作为独立的岗位设置。

  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连年大规模扩招。由于学生人数短时间内急剧增长,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出现了种种不适应,辅导员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失衡、能力难以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学生工作需求,因此必须积极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

  3.高校辅导员制度逐步健全

  国家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制度,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责要求、角色定位和职业发展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也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选择

  随着辅导员工作对象需求的不断变化,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这一要求,辅导员必须经过专门性教育,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和提升技术能力,才能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满足学生工作需要。

  三、高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制约因素

  1.辅导员自身学科基础薄弱

  青年辅导员的学科知识基础及专业背景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辅导员不仅要具备专门的教育工作能力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实际工作中,由于自身学科基础薄弱,致使大部分青年辅导员工作能力提升较慢。

  2.辅导员职业理想的不确定性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辅导员工作认识的不足,导致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重视。有的学生工作教师仅仅把辅导员当成一种过渡的职业,将来另投他路,职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不明确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处于多重管理之中,使辅导员整天陷于琐事、杂事之中。岗位职责不明确、事务性工作繁杂往往令辅导员无所适从、身心疲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性。

  4.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不健全

  不少高校未认识到辅导员队伍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忽视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长期规划,长期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重经验积累、轻理论提高等现象,从而大大影响了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进程。

  四、高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1.明确辅导员在高校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应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强化青年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实行高校辅导员准入制度

  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职业的资格要求,控制专业准入。近年来,各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开始注意其学历和学科背景,研究生学历者担任高校辅导员的比例逐渐提高。辅导员招聘时更加关注应聘者的从业动机和职业生涯选择。

  3.完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

  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有明确规划,建立分层次、多角度的培训体系,形成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长效机制。重点组织学习相关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生涯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

  4.建立科学的高校辅导员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好坏关系到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发展,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应依据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特点和性质,设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工作评价机制,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规范管理与科学考核,以达到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5.健全辅导员保障机制

  第一,高校应重视辅导员的职称发展,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改革和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第二,应正确对待辅导员的合理流动,充分尊重青年辅导员的发展意愿,在保证队伍质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为青年辅导员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第三,高校应重视青年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需要,在工资待遇、生活保障等方面,为青年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2006]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

  [3]王娟.论辅导员资格准入制度的内容体系和实施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11.1,第82页

  付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