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思考

  摘要:在国内,汉语言文学已经拥有百年的历史,对我国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国内汉语言学科普遍注重学生文学知识的培养,但缺少相应的实践教育,导致学生难以将文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以及文学岗位中。因此,本文对汉语言学科的实践应用性进行思考,旨在增强汉语言学科的实践应用性。

  关键词:应用性;学科探讨;汉语言文学

  本文对汉语言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汉语言教育的开展现状,将学科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作为切入点,探讨汉语言学科实际应用性较弱的实质原因,并通过加强文学实践课程的建设、转变汉语言学科的教育机制以及培养学生文学的听说读写能力,从三方面增强汉语言学科的应用性。

  一、汉语言学科的教学特点

  (一)教学内容缺乏更新

  在我国,汉语言学科已经拥有上百年的发展,并且汉语言学科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科内容已经成形。就学科内容来讲,教育部在上世纪80年代开设的文学课程与现在开设的文学课程基本没有差别,并且课程数量还保持12门基础课程。就教学模式来讲,汉语言学科的教学模式还是较为注重学生的文学知识,缺乏对学生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

  (二)缺少实践课程

  就文学课程来讲,国内汉语言学科的教学课程偏向于理论课程,侧重于对学生文学涵养以及语言分析的培养。相比理论课程,汉语言学科的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往往能够背诵各种文学经典,但难以汲取文学经典的精华,无法真正将文学作品的精华应用到自身的创作中。同时,学生难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写作主题进行相应的创作,导致写作模式千篇一律。此外,学生难以将所学的文学内容应用在实际岗位中,难以在文学岗位上长久发展。

  二、增强汉语言学科应用性的实际意义

  (一)满足社会对文学应用的需求

  对汉语言教学来讲,学生学习文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走向社会,并能够在文学岗位上贡献个人力量。由于汉语言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如果学生无法将文学知识灵活运用在文学岗位中,就难以在文学岗位上更好的发展。因此,增强汉语言学科的应用性是文学教育建设的必要条件,只有培养全面的汉语言学生人才,才能使这门学科发挥最大价值。

  (二)满足素质教育的建设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质目的是打造高素质汉语言专业人才,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文学知识,还能对所学的文学知识进行整合,在原有文学内容上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汉语言学科开办的目的。因此,增强汉语言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更多的综合型文学专业人才。

  三、增强汉语言学科应用性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文学实践课程的建设

  在文学专业的教学中,要想增强汉语言学科的应用性,需加强汉语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联系,并开设具有实践意义的文学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汉语言实践课程当中。通过汉语言实践课程,学生能够将文学知识充分应用在实践当中,并锻炼自身的合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例如,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汉语言专业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文学功底进行分组,为每组选定一个诗歌相关的课题,让学生灵活运用《诗经》的内容,并对《诗经》原有的内容进行改编,从而创作属于学生个人的原创作品。将《诗经》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不仅加深学生对《诗经》内容的了解,还能在《诗经》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并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

  (二)转变汉语言学科的教育机制

  在以往的汉语言学科的教学中,文学教师只是将文学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文学内容。在这种机械的教学机制下,学生普遍具有眼高手低的特点,无法将文学知识熟练地运用在实践中,这就难以在学文岗位中立足。第一,将文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以及校外的社会活动,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未来职场的环境。第二,创建汉语言学科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汉语言学科的实习中充分发挥所学的文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和文学类企业进行合作,定期开办文学交流大赛,选择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作为交流的主题,让学生在交流大赛中充分展示自身的文学涵养,并在交流中相互促进。此外,在交流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得到文学企业的赏识。因此,文学院校需将汉语言学科与社会进行联系,并制定文学人才的培养制度,才能提高汉语言学科的应用性。

  (三)培养学生文学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汉语言科目的教学中,文学教师需加强对学生文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来讲,文学教师需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并让学生掌握变调以及轻生等技巧。例如,在学习《呐喊》的过程中,学生需了解《呐喊》的主要内容。《呐喊》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创作的书籍,主要内容是唤醒那一时期麻痹的中国人民。因此,学生在朗诵时,需要控制语调,并根据作者的情感灵活转换音调。对读写能力的培养来讲,文学教师需根据写作主题的性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写作方式进行创作。通常来讲,文学作品的性质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自由型作品以及严谨型作品。例如,学生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章时,需严格依照史类文学作品的内容,并且尽量选用正式化的用词。此外,在写作中避免加入个人的情感因素,保证文章内容的严谨性;学生在创作情感类的文章时,可以借鉴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学习优秀文学家的写作方式,在创作中灵活运用句式以及用词,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结语

  综上所述,增强汉语言学科的应用性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由于国内汉语言学科的教学内容缺乏更新,并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导致国内文学专业普遍出现应用性不强的情况。基于这一现象,可以从三方面增强汉语言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加强文学实践课程的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汉语言实践课程;转变汉语言学科的教育机制,将文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并创建汉语言学科的实习基地;培养学生文学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能够依照不同性质的创作主题,采取相应的文学创作方式。总而言之,强化汉语言学科实际应用性的建设,培养更多综合型文学人才,从而实现汉语言学科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罗义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分析与思考[J].才智,2015(03).

  [2]罗鹏.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综合探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3).

  [3]李彩玲.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1(29).

  [4]赵芃.浅淡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思考[J].青年作家,2014(22).

  李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