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体现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实践活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3 10:05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着、探索着,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2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关系。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表示出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长度是3厘米多一些时,自然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也不够精确。当量橡皮厚度时,更会发现其厚度1厘米都不到,这时,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一单位就是毫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经历如下这一过程,让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这一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3.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转化、代换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体现。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中也到处可见。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可以举例如下:“小明带了253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收录机,到了商店,小明看中了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就从口袋中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明()元,这时小明口袋里还剩()元”。要求学生填空并列式表示出还剩多少元。结果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253-98②153+2③100-2+153④253-100+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自然能体会到了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地。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亲身体会,又反过来使学生也更了解生活。只有把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五、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个个角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真正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刘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