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参与度

  摘要: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根据当前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出有效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情境;不足;发展;遵循;原则

  审视当前的数学课堂,过于平庸或过于绚丽的、低效的甚至无价值的的情境充斥着小学数学课堂,主要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性不足,感性有余

  有些教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花样翻新,热闹异常,理性思考时间少,感性活动比较多。一节课下来真正留给学生的数学收获没多少。

  二、舍本逐末,分散目标

  有些公开课成了作秀课,课堂上出现了许多脱离教学目标,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的情境,有的教师为了出奇制胜,过分追求情境的标新立异,喧宾夺主远离了内容。

  三、教育短视,缺乏远见

  有的教师在情境创设时,片面追求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缺乏高瞻远瞩的数学教育观,忽略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情感的培养,成了应试教育的傀儡,肤浅而缺乏深度。

  四、缺乏经验,课堂失控

  有些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在设计方案时,考虑不够周到,对学生的认知基础掌握不准,活动难度不适当,流程不清晰,不能准确把握活动的可操作性,导致课堂失控。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教研组对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要考虑到情境的实效性,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必须血肉相连、不可分割,要让情境真正的成为教学目标的载体、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还必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思维慵懒,不够兴奋,上课时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的集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时要尽量找那些有趣的材料,用有趣的手段来实现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积极的探索数学的奥秘。如,低年级儿童常用故事情境和游戏情境,如果教师能把握好,能大大的提高课堂参与率!但是一定要注意避免哗众取宠,舍本逐末,我发现有的教师在讲故事时语言生动、不够理性,经常有超过3分钟的导入,像这样怎么能做到高效呢!

  2.思维性原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与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使学生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有效地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同时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丰富学生思维模式,如,逻辑思维、归纳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教师再定导学案时,根据教材内容与课型特点把思维训练的目标考虑进去。同时在课堂上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应考虑到思维的梯度和层次,做好问题链的衔接与过渡。不要让课堂失去了数学味。

  3.一致性原则

  学无定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学目标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恰当组织情境素材,切不可盲目地添加一些材料,故弄弦虚,喧宾夺主。因此,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真正的让教学情境成为达到教学目标的载体,和目标血肉相连不可分割。

  4.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过程,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完全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预设的问题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生成的问题情境,它是难得的教学素材,充分的暴露了学生思维打结的地方,问题的症结就在那里,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生成的教学情境做到及时地点拨与引导,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做一名“良医”,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5.现实性原则

  首先;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情况,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等有所不同。相同阶段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不尽相同。不同阶段的学生根据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要采用不同的情境创设策略。在情境中不同学生的点拨与要求要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指导我们的生活,为了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创设情境尽量要贴近现实生活,走进现实生活。所以,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素材中选择恰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6.前瞻性原则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呢?这种发展包括显性发展和隐性发展,显性发展指的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隐性发展指的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以及学习内驱力的培养与激发。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应该有高瞻远瞩的教育修养,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避免急功近利,不要做教育的短视者,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要在恰当的时机激发对数学的情感,不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学习品质,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这些长远的积极价值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的终身发展。

  7.可操作性原则

  创设情境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设计最优化的方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口、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同时对方案的可实施性要有预见性,要避免课堂失控,情境导入最好不要超过三分钟。教师要在平常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思辨,小组合作要有明显的分工。尤其是活动课,教师要有控制课堂活而不乱的手段。

  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守以上原则,就可避免那些华而不实和低效的教学情境了,但是要想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个人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平时注意积累一定的情境素材,然后在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创设情境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能够避免低效的,甚至无效的教学情境出现,熟练的驾驭教学技巧,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愿望。

  参考文献

  [1]郑红.樊洁等.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3

  [2]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中心组[M]2010.03

  [3]《新课程标准解读》.http://wenku.baidu.com

  [4]《小学教学研究》[J]2013.第一期至第五期

  [5]《小学数学教与学》2012.第10期

  王晓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