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2 18:03
摘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课标中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活跃了教学,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然而,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教师理解新课标、新理念上有偏差,有的教师过于追求形式,关注课堂表面的热闹,放弃了教学中的有价值传统的方法等等,如何让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一、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提高教学效率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那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
1.课前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教材
了解教材每一内容的编排线索,把某一知识点放于某一单元、某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之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内容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例题、习题的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课本的例题和习题,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处理,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2.找准教学的真正起点
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了解学生“认知前提”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一般解决以下问题: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还需要知道什么?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解决?有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的问题吗?哪些问题需要拓展?弄清这些问题,明确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
3.树立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和课堂的进程与发展密切相关,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可见,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短短的一节课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加德纳说:贪多,是现代课程设置的致命伤。教师的讲解一定少而精,不能贪多。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宁少勿多,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夯实基础,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智慧,启迪思维,品尝学习数学的价值。讲述《面积与面积单位》,短短的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势必影响教学,目标定位: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熟悉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形成1平方厘米的表象;用不同方式比较图形面积,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目标少,数学知识精,理解了面积,熟悉1平方厘米的表象,操作活动经历面积单位的形成,获取积极的数学情感。
4.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知识的讲述一定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一些有价值的生活资源服务于教学,关注学生的成长。讲述《比的应用》,例题:银燕电器厂有职工240名,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4:3。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个?这一应用题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教师选择例题:泡制一杯300毫升的果珍饮料,果珍与水的比:1:6。果珍多少毫升?水多少毫升?学生自己思考,合作学习,共同操作,一杯杯香甜可口的果汁成功配制。课堂其乐融融,洋溢着生活气息。
5.经常反思自己
树立终身备课的理念,备课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经常反思自己是有效备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备课反思的问题:上一节教学事件的发生与什么问题相关?这一问题以前经历过吗?其他教师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如何借鉴他人的做法?这一问题涉及到哪些“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如何完善?教学情感丰富吗?我的态度积极吗?通过反思,获得教学机智,促进新课程改革。
二、活跃教学氛围,有效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新教材的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下“创设情境”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有思维价值的活动情境、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结合教材知识要点,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的数学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索、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讲述“笔算乘法”,教师随便在学生的书桌上拿了6盒水彩笔,然后把水彩笔整齐摆放于讲台上,提问:水彩笔每盒有12支,请同学们计算6盒共有多少支吗?试一试,有几种算法?真实的物体、数据,学生被吸引了,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进行探索问题,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讲述“可能性”,进行摸球、猜球等游戏活动,对“一定”“可能”“不一定”等概念有了初步的感受,提问:口袋里有6块奶糖和2块水果糖,想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咋办?交流讨论之后,得出“减少奶糖数量”“增加水果糖数量”。挑战性的问题对学生有吸引力,通过探索、尝试、合作交流,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师生互动,以学生为本有效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1.让学生动手实践
对数学的体验是通过动手操作进行的,促进学生“做数学”过程对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感悟及理解新知识,体会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经验。新教材为学生操作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2.让学生探索、交流
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再现学习的内容,教师选择再现的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孟晓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周刊,2014,13:151.
[2]周超.浅议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97.
[3]熊玲.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体会[J].新课程(中),2011,07:44-45.
[4]陈蕾.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J].吉林教育,2012,34:87.
[5]张芳.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J].新课程(小学),2014,04:14.
[6]张艳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措施探析[J].校园英语,2014,07:11.
[7]朱丽娟.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4,26:55.
[8]杨鸿美.探析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新课程(下),2014,07:134.
[9]吴正芳.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J].快乐阅读,2013,01:76.
[10]胡昕.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措施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06:16-17.
张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