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教育活动

  摘要:游戏是一种以主动、自愿、愉快为特征的“自由”活动,是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现实生活进行同化的活动,它总是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展开的,所以最符合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游戏与学习是毫不相干或完全不同的活动。相反,游戏的过程正是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幼儿认识周围环境,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教师应当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使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主体化,让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游戏、学习、幼儿、基本活动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及时的鼓励、适当的表扬、自然的引导,都能使幼儿从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真诚的内心体验可以转化为幼儿前进的动力,有助于幼儿活泼、开朗、自信、正直、关心他人、善于交往等个性品质的形成。游戏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幼儿是怎样认识世界的,怎样将他认识的世界进行取舍再造的,在游戏活动中进行一步探索出对世界各种事物的态度,从而可以让幼儿在这阶段奠定一个坚实基础,为今后的事业和生活道路创造灿烂的前景。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教育活动。这说明幼儿离不开游戏,因此,各类游戏都会获得孩子们的喜爱。游戏蕴含着无限的创造空间,具有简单易行,变化灵活的特点。而实践证明:在幼儿园中开发游戏能有力的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1981年10月,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肯定: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已有的研究对游戏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已经达成了共识。龚浩然认为游戏是幼儿意识、随意注意、随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来源,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华爱华在《幼儿游戏理论》中详细论述了游戏对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他认为游戏实现了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的提高;游戏促进了幼儿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幼儿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实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游戏使幼儿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帮助幼儿控制情感的冲动性,产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实现幼儿情感的发展。刘焱博士在《幼儿园游戏教学论》这本书中也深刻地阐述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意义和价值,及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由此可见,游戏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其地位无可替代,其价值及其重要。

  长期以来在我国影响相当广泛的观点是认为游戏不是学习。游戏与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活动。这种观点不仅存在民众意识之中,而且也反映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科书中。幼儿年龄小,思维具有直觉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游戏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的过程既是幼儿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也是幼儿经验的社会性构建过程。而学习的过程正是获取经验的过程。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学也只是幼儿学习的特殊形式,否定游戏是学习,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而且也从根本上否定了幼儿园以游戏为活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学科中心主义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观认为,教师在的基本任务就是传递知识,幼儿学习的基本任务就是接受或者记住教师所告知的事实或结论。游戏仅仅作为教师手中的工具,被用作传递知识经验、巩固与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介或载体。教师注重的是游戏的外在功能而游戏本身有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功能并未受到重视。

  现在,幼儿观的转变,使游戏与学习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于嬉”的观念渐入人心。使得幼儿园无不在游戏性、活动性上下功夫。但是形成了另外一种倾向,即把游戏和教学的关系放大到混为一谈,认为: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于是,将教师引导下的幼儿活动都说是成是游戏,将所有的游戏都赋予了特定的教育目的。

  本文通过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试图说明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及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和教师游戏的指导提供一定依据。

  二、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价值

  1.对游戏的认识

  近几十年来,虽然关于幼儿游戏的研究的数量与质量都有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每一种游戏理论也无不涉及关于游戏定义问题的讨论,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为大家一致认同的游戏定义。纵观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演化,我们可以得出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演化,我们可以得出游戏最本质的特征是自由意志。首先,游戏活动的动机特征是由内部动机支配的活动,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游戏者的幼儿身心总是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其次,游戏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动”,它不受外在要求的控制,因而游戏者拥有有利手段与目的联结的多种可能性的自由,游戏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玩具与游戏材料,表现与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现个体独特的创造性。第三,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他们对现实生活、周围世界理解到什么程度,就表现为什么样的游戏水平。游戏是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同化的活动,它是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展开的,所以最符合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2.对学习的认识

  “学习”一词似乎人人都懂得它的意义,但心理学家想给学习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却不那么容易。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机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学习则是机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某种相对持久的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简而言之,学习活动就是个体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从学习的过程来看,个体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呢?人们将此分为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在接受学习中,知识是以定论的形式传递给个体的,而发现学习则是通过个体的思维活动发现知识的;机械学习是个体在理解的情况下记忆知识;意义学习则指个体能将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所以,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学习的复杂内涵以后,我们才能理解幼儿在不同情况下学习的不同意义。

  3.在游戏中学习的价值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的讲、幼儿听、记、练为特征的教学活动。幼儿的学习活动基本是接受学习。幼儿是被动的学,所学的新知识并不会迁移,仅仅是一种模仿。长期以来,我们对游戏的教育价值的认识局限于教学手段的层面,把它作为传授成人规定动作的知识的有效工具,而没有在教育目的的层面上来认识游戏活动中自发学习的教育价值。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其中充满了非成人预设的知识内容,游戏活动的不确定性给孩子带来了大量随机学习的契机,活动的兴趣又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可见游戏是最能表现与肯定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对于幼儿主体性发展与培养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游戏之所以成为整个学前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因为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是各种需要发明了游戏,从而游戏又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其中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的满足,由此带来的快乐作为强化物使得幼儿对游戏本身产生兴趣,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正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幼儿去游戏,并在游戏中探索和发现。如此循环反复,游戏成为幼儿稳定的兴趣,成为学习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活动需要,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所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在身心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另一方面是承认幼儿游戏需要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既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与培养,同时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适宜途径。

  三、游戏与学习关系的理论依据

  1.游戏是幼儿在最近发展区里的活动

  维果茨基认为,最近发展区里的教学是最佳教学,也即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发学习正是以一种小步递进的自我促进机制展开的,也就是说,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不满足以及达到的行为水平,总是试图以略高于原有的行为水平进行活动,表现出他能力所及的最高水平。这种水平比得上教师在教学情境下为幼儿设计的最近发展区水平。在教学情境下,这种发展区是由成人论证了问题的难度,估计了幼儿的能力以后创设的,而且幼儿是在成人帮助下,而不是独自地运用规则得到发展的。这些规则在教学情境下只是被狭义的论证,而在游戏中幼儿总是能最好地把握自己最近发展水平,每一次重复游戏,总是以新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新的方式就是一种自觉学习。

  所以,游戏正如放大镜的焦点一样,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相比教学和专门的指导,游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

  2.游戏是同化大于顺应的活动

  在西方现代幼儿游戏理论中,皮亚杰将游戏与认知发展联系起来考虑,将游戏纳入了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对于游戏研究的视角又扩大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皮亚杰认为,游戏不是一种独立意义的活动,而只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而已,因此促使幼儿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势。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智慧来自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和,所谓同化,是整体把刺激整合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然而认知活动的这种同化、顺应过程,并非始终是协调和平衡的。在幼儿早期,由于认知结构发展的不成熟,同化和顺应之间往往是不平衡的。它表现为不是顺应大于同化,就是同化大于顺应,其在幼儿活动中的不同比例,就决定了幼儿活动的不同形式。幼儿在游戏中总是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同化现实,将现实改造成为适合于它的认知水平的他自己的世界。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游戏是一种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它的价值正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提高。同时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活动扩展出新经验的时候,从已有经验为基础的探索,就构成了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作用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西方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幼儿的游戏开展了多方面的实验,证明游戏在促进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例如认为游戏能帮助幼儿发现物体之间的新关系,扩展对各种物体联想的范围,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将已知的事物重新安排,学习新的组合,并能适应多种变化。所以,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多种多样的,从而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1.游戏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游戏过程是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将已有的知识结构重新安排、重新结合,不断实验与以往不同的、新颖和独特的想法和做法。

  幼儿在游戏中“试验”并不是意味着已掌握了熟练的能力。他们往往是多次失败,一次成功,使受着要达到游戏目的和胜利的愿望的驱使和推动,因而能坚持克服困难,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努力求得问题的解决。可见幼儿的发展不能单凭接受教育的方法,必须依靠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游戏是有兴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专心和注意力的集中,于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促进了手、眼和肌肉动作的协调,学会控制物体,产生愉快和自信的情感,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欲

  2.幼儿在游戏中积极思维

  所谓思维发展过程可以说始于所面临的特定问题,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才会发展。因为不同水平、不同难度的问题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条件,思维过程就是要分析既定条件,把条件与目的加以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由于游戏的不确定性随时会给孩子带来问题,促进幼儿自发地进行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游戏的任务刺激他进行各种尝试的可能,使他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不断地运用已有的经验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之间连接的多种可能性,扩大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

  3.游戏促使幼儿思维抽象化转变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为幼儿受纯情境的限制和脱离真实情境的思想之间制造了一个媒介,这就为幼儿的思维向抽象化转变创造了条件。幼儿游戏是将现实生活得真实情境迁移到一个假想的情景中,使行为脱离原来的真实情景。在这一假想情景中幼儿从知觉眼前物体为前提进入一个意义的领域,这些意义则是从他们过去经验中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在游戏中,幼儿将动作由一个物体迁移到另一个物体是来自观念、想象,而不是来自知觉范围内的物体本身的意义。这种服从于观点与想象的行动同样是将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与事物的意义分开,使行动摆脱了真实情景的束缚,也是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只有游戏最能创造这种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以主动、自愿、愉快为特征的“自由”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其中充满了非成人预设的知识内容,游戏活动的不确定性给孩子带来了大量随即学习的契机,活动的兴趣又使孩子全身心的投入,游戏是最能表现于肯定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对于幼儿主体性发展与培养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游戏过程正是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幼儿认识周围环境,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着以幼儿主动学习为特征的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当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使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主体化,让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2000年中国社会出版社

  [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199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3]陈文华.中外学前教育史.2007年科学出版社

  文/胡梅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