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字新风重回校园

  ——如何减少小学生错别字

  摘要:“大量识字,大量阅读”成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儿童学习过程中,错别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的书写习惯、思想上的疏忽是错别字形成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热爱汉字,培养习惯;把握方法,坚持写字;开展活动,集体纠错。

  关键词:错别字、纠错、习惯、方法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认真贯彻省、市语委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执行语言文字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在师生间加强宣传、推广、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等各项工作的力度。通过狠抓落实,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广大师生的推普意识,提高普通话水平,进一步激发师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积极性。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已成为现代文明教育的重要标志。我校把规范用字用语工作纳入到创建文明单位,争创品牌学校的具体工作中,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学校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并推选每班一名学生为推普员,使得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逐层深入,没有出现推普工作的盲点,真正使得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全校整体形成一纵一横、相互交叉的层级管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组——少先队——各年级班主任——各班),一级对一级,自上而下,确保了这项工作能长期坚持,收到实效。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读报的能力,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而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义务。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大量识字,大量阅读”也成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并对“识字与写字”方面提出了六项目标,第四项目标就是侧重于写字习惯的目标,能把字写对、写美观。所以,在小学阶段,为了多识字、早识字,大量的识字写字任务集中在中、低年级。课程标准提出,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要求会写800——1000个常用字”,到了3—4年级,“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要求2000个会写”。到5—6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要求2500个会写”。

  二、目前的状况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环境,语言更是有生命的东西,各种以时代特征出现的新型字词接踵而来。多数以“约定俗成”的商业名词为主,有的竟是人们为达到某种广告效应故意写错的,如药品广告:“咳”不容缓、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补品广告:“鳖”来无恙、眼镜广告:一“明”惊人、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虽然让人读着生味,却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消磨的印象。此外,语文教学识字量大,形近、同音、多义等复杂情况,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错别字自然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特别每周新课上完或每个学期结束时,学生的作业中都有很多“变脸字”。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文字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难题。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目前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小学识字的低年级阶段老师是十分重视识字教学的,总是花相当的时间,一字一字的认真教。学生为识字也花了不少工夫:反反复复地认、抄、默。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学了生字,听写时写错的情况时有发生;学过的常用字运用情况更让人担心,要么多笔少画,要么写成别字。可以说,学生写错别字成了语文老师最为头疼的事之一。到了中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的“发病率”更高,随手翻开学生的作文、日记或作业,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错别字,有的情况还很严重。一句话里有时竟出现了四五个错别字。这样“普九”结束后,给以后继续高层次学习带来的负面作用可想而知,走上社会对于正确运用和传播汉语言文字更具有消极的影响。

  三、学生错字原因

  1.客观要求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在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后,大多书字很难再看出其构成特点。汉字本身结构复杂、结构规律不直观,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孩子学得快忘得快的原因。而一些对于汉字学没有思考的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机械抄写,则大大挫伤孩子从小识字的兴趣。对于许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升入中年级后已经能够阅读童话、科学知识等方面的书籍了。“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带来的是学生阅读量的明显增加,知识面的开阔,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这是毋庸质疑的。然而,识字量的增加,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增加了字词混淆的机会。中、低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但会写的字远远没有认识的字多,当他们有了表达的需要时,就很容易用同音或形近的熟字来代替。而且,现在的小学生还特别喜欢标新立异,学生自从能独立阅读以后,他们的兴趣更大集中在故事的情节或知识本身了,遇到一些没有教过、认识却又记得不是很清楚的字词,就容易出现错别字。

  2.主观忽略

  学生对写错别字又持怎样的态度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在网络资源调查中所得的一些数据及一些现象颇耐人寻味。下面就来调查的结果及一些相关分析。

  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是笔者最为关注的一项调查。对此,列了六个选项:①自己粗心大意;②汉字太难;③平时写字潦草不认真;④思想不重视;⑤对生字时没能弄懂;⑥笔误。

  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自己粗心大意”,共有86人占83%,颇耐人寻味的是选择“①”的学生中有85%的人同时选择了“④”——“思想不重视”。而选择“汉字太难”的只有3人,仅占3%不到。这些数字集中说明了一点,汉字本身绝不成为产生错别字根本原因,学生的书写习惯、思想上的疏忽才是错别字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调查情况得知学生对自己错别字情况是相当乐观。和学生相比,语文老师则悲观的多,他们口中都咬着这样的字眼——“相当头疼”。学生和老师对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恰恰反映了错别字没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四、纠错策略

  1.热爱汉字,培养习惯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之一,是古人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首先我们要树立孩子从小热爱汉民族文化的思想,这就要向学生介绍汉字形成的历史。可以共同搜集有关的资料,展示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日、月、山、水、木等字的象形图片,还有历来著名的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毛笔和硬笔),通过欣赏前人的作品,提高自己对中国文字的喜爱之情,促进学生热爱祖国文字,逐步养成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此外,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果。其中“勤查字典”和“认真书写”被学生认为是减少错别字的好方法。学生进班教师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书写笔顺的认识,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勤查字典是规范书写、自觉检查、纠正错误有效途径。字典是学生学字的工具书,是帮助学生打开识字大门的钥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遇到字形生疏或意义不明确的字勤查字典的习惯。总之,初始阶段让习惯带动学习汉字。

  2.把握方法,坚持写字

  文字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原理进行识字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在探索识字方法和纠错方法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规律和原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1 形旁分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在传统语言文字学中字源字义比较清楚的汉字。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它的意义,错误就能减少。例如两点水与三点水,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用“两点水”作偏旁的字,大都和冰有关,如“冻、冷、凉、凝、冽”等字;而用“三点水”作偏旁的汉字,则大都和水有关,如“江、河、湖、海、洋”等字。因此,可以做一些看偏旁写字的练习。形旁分析法主要是抓住了字义和形旁的相应联系,分析形旁,解析字理,使学生理解为什么用这个形旁而不用那个形旁。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识记,准确率就高。

  2.2 声旁分析法:“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由于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演变,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正在弱化,据专家统计,现代汉字的声旁的有效表音率为39%。但是,声旁对于识记汉字,区别字形还是有很大帮助。只要细心辩认,还是可以找到语音线索的。如“今——令”,这两类字容易混淆,但是只要记住声母是“L”往往都可写成“令”。例如:铃、岭、怜,那么其余的都写成“今”。

  2.3 奇特联想法: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悠久。有些汉字因时代演变或简化,现已很难析解字理,探求字源。这时,教师可根据字形特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灵活地讲解字音、字形、字义。儿歌是生活化寓教与乐的教学方式。为了帮助学生发现“喝、渴”的字形区别,我为学生编了这样的顺口溜:“口渴需要水,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口,喝是口字旁”。游戏也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我在教“喜”字时,先投影出示“古”,让学生仔细观察后然后定睛看慢慢拉动投影片,将“古”上下分开,将“豆”字徐徐嵌入,这时一个“喜”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联想得出一顺口溜:“十口张大嘴,喜欢吃豆豆”。

  3.开展活动,集体纠错

  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找错别字”、“与错别字说‘再见’”等活动。因此,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寻找宣传板报、宣传窗、宣传标语、广告词中的错别字,并将改正前后的字进行比较,制成表格。最后,一月进行一次“大扫除”,定时按学生组织互查小组对学生的各项书写文字扫描,每看一组的检查结果中谁的错别字最少和最多,教师集中时间对这些错别字进行解决,有错之后要让全班同学引以为戒,在专门的纠错本上书写几遍留下印象。这样的活动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使学生认识到错别字的危害以及纠正错别字的重要。

  汉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较多,使学生容易混淆造成错别字,所以纠正错别字要“防患于未然”,在首次感知时就要注意预防。在教学新字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言语器官等相互联合,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字义的探求。同时针对学生的感知特点,突出容易忽视的成分,如用彩笔标出字形易错、易混部位或笔画等,以强化感知。在教学中还可以将学生在作业中经常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放在一起让他们辨析。例如:

  (区别形近字)

  塞()贪()桨()已()

  寨()贫()浆()己()

  (区别同音字)

  在再——正()()见()三

  历厉——严()()史日()

  以上练习,形式简单,可操作性强,在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中能起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当今社会文化的主流以张显个性化的时代特征为主导方向,对于一些社会现象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当面对这台下一双双充满好奇求知欲的眼睛时,我们还是要擦亮双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千万不能让这颗社会文化的毒瘤在孩子们脑海中越埋越深。确实,纠正错别字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远,好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至于如何针对不同年段的不同学生运用最佳策略,还需不断探索,认真总结。但只要师生合力,常抓不懈,就能解决这一语文学习中的痼疾。

  参考文献:

  [1].楚庄.王秀云讲怎样学好小学语文[M].科学出版社,1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文/席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