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摘要: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启发、熏陶,用情感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沉浸在饱含情感的文本中,接受道德情操的陶冶,美好心灵的净化,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感

  《新课标》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优秀文化对学生情操的熏陶十分重视,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环境中感受、理解国家以及社会、学校对中学生的要求与期望,。在新课程改革之际,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势在必行。情感是形成兴趣的动力。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启发、熏陶,用情感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沉浸在饱含情感的文章之中,接受道德情操的陶冶,美好心灵的净化,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1]可见,“缀文”、“观文”总关情。文章情铸成!因而,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饱含深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细致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体作者的情,察作者的意,与作品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然后才能向自己的学生传情达意。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要找出文章的动情点,深入进去,用心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深情,努力做到教者与读者、作者心心相映。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凭借教材,适时进行情感教育

  在这些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中,不论任何题材、何种内容、哪种表达方式,其中都蕴涵了作者浓郁的情感表达,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文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情怀、社会生活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典型,都有其独特的人格、情感魅力。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的潜力,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琢磨,推敲,整体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即把握写作的思路,品味文中蕴涵的情感,进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抓住思想精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在学习中鉴赏,在鉴赏中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成为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这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基本途径。例如,我在进行朱自清《背影》的教学时,扣住父子亲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父爱,然后让学生分组对自己父母的辛劳情境进行交流、讨论,使课堂教学萦绕着亲情的温馨感觉,这样为随后的情感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情感教育,即通过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提问、想象、讨论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融入情感的教学内容,从而真正的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深切的情感。

  二、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熟练地把握好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情境的创设,创设的情境要能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起来,达到与作者思想情感的相互融合,做到与作者一起欢乐,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叹息……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境界,激起学生强烈地探求欲望,迸发学生的情感火花。如在讲授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创设情景的条件,先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广袤无垠的沙漠,直冲云天的孤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晚霞掩映中橘黄色的夕阳,连绵起伏的远山,浩瀚的天地间景物错落有致,色彩浓淡相宜,动静相互融合,生动形象的画面,鲜亮明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在学生尽享视听大宴的同时,也陶冶了高尚的情操,音乐响起时,学生们便不由自主地开始朗读起了这首古诗,顿时陶醉其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让学生体味出了作品的雄浑壮阔,诗,书,画,音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糅合,使学生在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奋发学习的动力和激情。

  三、通过朗读,渲染情感,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苍白无力、索然无味。”感情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同时,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也会格外投入,从而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文章表达的感情也理解深刻了。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例如在学习《背影》时,我先提出朗读要求:一是读通顺,二是读出感情,三是读出味道。让学生去朗读描写父亲语言和动作的文段,体会情感,感受当时的场面,从思想上提高自己的认识。尤其是对“望父买橘”的朗读,再加上多媒体画面,学生深感其情,身临其境,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四、借助音乐,适度“煽情”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它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镜、创造气氛有着重要作用。如果使学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如在教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作背景,那流水、雀鸟之声,能镇静人的情绪,松弛人的身心,而且给人一种返回大自然的感觉,正好与文章的宁静、沉痛又不失生之喜悦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在配乐朗诵的氛围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去感受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唤起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文章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在“披文”中“入情”,在“入”中培养语文素养,升华思想和情感。

  参考文献:

  [1]刘勰.韩泉欣校注.文心雕龙[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文/张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