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考语文主观题答题的条理性

  摘要: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高考题型不断创新,主观性的考题分量逐步加大,而考生主观性考题答题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逻辑思维缺乏,没有条理比较突出。笔者就这个问题,浅谈了自我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考、主观题答题、逻辑思维、条理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而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而高考是对学生学习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考查,当然包括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笔者有幸参加了近几年的语文高考阅卷工作,在评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在语文主观题答题上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答题条理性不够。从而主观上影响了考生考题的得分。针对这一问题,我想谈谈个人一些浅陋的认识,希望对高考考生有一点帮助。

  首先对主观试题评分要点及要求和考生答题情况作一下简单的分析。作为主观性的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占居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2014年湖南省高考试题,在高考卷面上赋于8分的分值,分两个小题。我们来看看第二小题: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参考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评分细则:分两个方面评分,但要言之成理。①点明以“桃之夭夭”(茂盛的桃树)起兴,理解了起兴的手法,如“先言他物引出所咏之词”“每一段都以‘桃之夭夭’开头来引出所写之人”给2分;②分析了这种起兴的表达效果,如对新娘的赞美,对婚姻家庭的祝福,给1分。从桃花、桃实、桃叶等角度设比分析,给2分;由此联想到女子美丽、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等,寄予诗人对出嫁女子的美好祝愿,给1分。而考生在实际答题中出现了以下问题;①不理解“比兴”的基本概念,对诗歌基础知识缺乏应有的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梳理,乱答一气。②不能很好地结合诗句作具体深入赏析,阅读理解中,思考模糊,答题笼统,缺乏严密周全的理性思维。

  再如现代文(文学类)阅读第18题: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而在考生实际答题中出现以下问题:①有观点,但比较笼统。②叙述混乱,条理不清。③缺乏联系现实。最后来看看选做题20题,赋分值6分。题目: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参考答案: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取智慧,努力构建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而在考生实际答题中,有的只谈联系与认识,有的只谈理解和认识,还有的将联系、理解认识混在一起泛泛而谈,缺乏条理。

  以上种种都集中反应了考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欠缺从而造成在考试答题中不规范,没有条理性的问题。最终影响了考生的整体成绩。那么,如何在具体的主观性简答题中做到规范有条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1.重视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分析。概念理解一定要准确,要有思辨性。对某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分析,一定要从手法的具体如何运用、艺术效果、情感抒发、主旨表达等方面思辨,具体领会。如“比兴”手法,“比”是“打比方”,是“比喻”,有本体,有喻体,分别是什么要明白。“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当然他物是什么所咏之词是什么要明确。而对这种手法运用的意图目的也要能结合具体作品明析。而对文章中重要语段赏析,一定要从内容与结构上具体思辨。

  譬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悲歌

  《汉乐府》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论汉乐府歌谣“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请结合本诗后四句谈谈你的理解。要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这个知识概念作准确的思辨理解。这是两个转折关系的句子,“质”即“质朴”之意,“不俚”即“不粗俗”之意,“质而不俚”是就诗歌语言文字而言;“浅”即“浅显”,应指诗歌内容的表达,“深”即“深厚”,应指诗歌的情感。由此,“质而不俚,浅而能深”是对诗歌的语言和表达的内容及情感的评价,来理解当然先思考语言文字运用上的“质朴”和“不粗俗”的表现,再思考内容情感表达上的问题。一先一后,从而体现出严谨的思辨性。

  2.行文形式上应当注意,有条理,应当分点分条回答,常用序号来提示。这样阅卷老师一看便会一目了然,知道你回答的要点在哪里,不会因此而漏给分。

  3.回答的每条内容应注意层次,首句应该是你的观点,其后对你的观点做出必要的说明。掌握一定的答题格式。如前对古乐府诗《悲歌》的鉴赏题答题,就可采用这种模式:诗歌后四句语言均质朴直白,但意思情感逐层深入转浓,使整首诗具有“质而不俚,浅而能深”的特征。“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用语质朴浅易,似平静述说,却表达了家破人亡欲归无凭、身如浮萍无着无落的深刻的伤痛和无奈。“心思不能言”几近口语,浅近直白,“肠中车轮转”比喻极为生活化,通俗易懂,却表达了回归的愿望无法实现时悲痛之至的心情。

  4.要注意答题过程的整洁美观。字迹切勿潦草。

  总之,语文高考主观题答题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但逻辑思路清晰,条理明白,对考生的成绩多少是有着重要的联系。作为考生必须重视。

  参考文献:

  [1]《高考语文现代文主观题失误及对策》-《教育论坛》2007.2

  [2]《研读高考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是提高语文主观题答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中国论文网》2012(11)

  文/陈广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