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新论

  摘要:《鸿门宴》这篇文章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文中又有众多人物,每个人物的性格非常鲜明。所以从文本出发把它排成话剧,给枯燥的文言文注入一支鲜活剂,让同学们更深刻了解、感受这个悲剧英雄。

  关键词:时代背景、编排戏剧、思维创新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相比现代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要淡一些,感悟能力要弱一些。基于此,长期以来,老师教学总怕学生不能理解,希望面面俱到,把文言文教成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或者脱离双基,老师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因此,文言文教学,成了语文教研的热门话题。

  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从古到今,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流芳百世,是因为诗人作家的笔墨,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这里我们就以《鸿门宴》为例,首先要让同学们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学生默读理解;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通过这两首歌就可以直接表现初项羽、刘邦的性格。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鸿门宴》虽然节选自《项羽本纪》,但是,篇幅很长,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如此扣人心弦的文章,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一定会失去文章的形象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一套新的教学方案。就是让同学们把《鸿门宴》排成话剧,由同学们去演绎。这样同学们理解起来会很容易。而且,也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由老师把与《鸿门宴》有关的历史背景说给同学们听一听,老师给同学们大致讲一下《鸿门宴》的内容,使同学们对《鸿门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老师把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工作人员。老师力求让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动起来。在这里,就是要培养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老师也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老师要帮助同学们解决排戏时遇到的困难。在这里,编剧的任务是最重要的,他要把文言文写成白话文,再把白话文编成剧本。所写的剧本要逼真、形象、有内涵、有阅读价值,写的人物要有血有肉,要有具体的时间、地点,要有矛盾冲突,要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导演,他的任务量也很大,他要反复的阅读剧本,为每个演员说戏,演员演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导演,导演在戏里起关键作用。演员,要确保把人物演的真实、丰满。要仔细地咀嚼剧本,要进入角色,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当时紧张而激烈的气氛。工作人员,也要仔细的看剧本,确保道具齐全,什么时候拿什么道具,什么时候换场,都是工作人员的任务。

  第二,话剧上演时,邀请校长、老师去观看。不是去作评委,而是让他们作嘉宾。看完之后,请校长、老师说一下他们的想法和建议,那里演的逼真,那里演的有缺陷。总的来说,不评奖。这次话剧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摒弃糟糕的。让同学们自由发挥,不要受任何限制,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发展、自由演绎的空间。

  第三,话剧结束之后,由老师作总结,把同学们的不足之处指出来,再针对同学们的缺点,着重讲一下同学们的不解之处,老师也可以用答记者问的形式,解答同学们的疑难之处。

  在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文言文,读文言文就如同读天书一般,一点也读不懂。这种教学方法就是针对学生的弊端,对症下药。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点强调的是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对问题的思考不能拘泥于课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假设或者虚构一些情节。例如:学生可能提问:假如《鸿门宴》中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刘邦,历史将如何演绎?

  同学们各执一词,大胆想象,热烈交流。

  设想举例:项羽击杀刘邦,俘获张良。范增本着爱才之心,劝谏项羽留张良不杀以备后用。项羽惟我独尊,刚愎自用,不听劝阻。范增无奈之下只好以“偷梁换柱”之招救出张良。范、张二人相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秘计除掉项羽。接着范增称王,张良为臣,成立“泰朝”,希望他们的政权像泰山一样长存人世。

  例如:“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通过想象和探讨,增强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更好的领悟文本的精髓。也加深了印象。

  其实,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解读《鸿门宴》当中张良的权谋与良知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2]《鸿门宴》教学中如何定位对主要人物的评价(《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8)

  [3]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4]勿以成败论英雄——《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分析高文胜

  [5]《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

  文/王春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