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的研究进行分析,结合近年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成果,发现当今高校公共体育课理念和指导思想中存在的误区,期望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正式在学校实施体育课程,但自1985年我国建立学生体质监测制度以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各项身体素质令人堪忧。社会各方对此尤为关注。为提高我国体育教育水平,提高学生教育质量,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政府联合针对体育健康课程、体育设施建设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改革。时至今日,学校体育工作更加规范,体育设施更加齐全,公共体育课形式更加多样合理。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然在逐年下降,值得我国教育相关部门与学者反思。我国各高校是培养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而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国家人才战略的发展方向。高校课程的传授是培养高校学生的最主要手段,此阶段是学生人格与终身体育方向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体育课程的设计能否改善学生健康水平并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将对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健康第一”思想
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纲要”将“健康第一”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尽管十几年来公共体育课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大学生体质连年不断地下降仍让我们费解。“健康第一”的思想是否符合当代公共体育课程的需要,是否能够适应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值得深思。
尽管大学生体质连续多年的下降存在诸多因素,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学生接触并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过于宽泛的概念导致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漏洞。对于正值青年时代的大学生,健康显然还未能成为其关注的重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亦会弱化。因此,“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概括性太强,但针对性不足,无法对具体的教学实施给予明确的指导方向。导致其在执行过程中,课程质量无规范要求,评价标准模糊不清。对学生体质的考核只注重短期的效益,而缺乏长期的效果评定。所以,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宽泛空洞的指导思想,注重实践性强、操作性佳的措施性指导思想。这既是当今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也是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二、兴趣教学思想
日本保健体育审议会于1972年发布《关于普及振兴体育的基本策略》一文,在学校体育发展,社会体育的推进,体育相关制度的完善,体育经费的来源与利用,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相关机构的协调合作,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运用等多方面提出了发展国民健康体质水平的各项实施方案。自此,日本全国上下体育项目俱乐部百花齐放,职业体育与大众健身的发展不断深入。相关职能部门对举办赛事和活动的俱乐部和协会组织加以奖励,大力推动体育指导培训机构与学校体育的建设。风靡日本全国的兴趣体育观念亦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根据自身条件,任何人在其人生的每个时期都应当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从兴趣入手对学生的引导将起到较好作用。任何一项事物,只有主体产生兴趣,对其认识和研究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一味地被动接受与主动的了解学习效果亦会相差甚远。作为高校,原则上应该成为各项教学的高级阶段,但由于中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本应该在中小学完成的体育基本技能学习、增强体质的任务、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的培养,不得不来到大学才开始进行。但是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的缺陷,使大部分同学上体育课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这样的教学远离了体育本身的核心价值。兴趣在教学中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途径。体育教学中一旦激起了学生的求学欲望,就会使每一个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渴望探索的火花和生生不息的动力。
体育兴趣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对体育习惯和态度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相比较体育习惯和体育态度,稳定性不高。导致很多学生在接触一项运动时情绪高涨,而后如果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就会感觉乏味而失去兴趣,最终不在参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强调兴趣而使运动项目本身过于娱乐化,忽视学生体育技能、体育习惯、体育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将使的其改革事倍功半。
三、终身体育思想
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获得运动技能,形成运动习惯,并把这种获得性运动体验带入今后的生活,成为学生一生的锻炼习惯和方式,即所谓的终身体育。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在修完体育课以后就不再参与体育活动。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对体育认识存在的误区使得很多人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而解决的方法首先是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其次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再次是课堂与课外的融合。
四、小结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级阶段,体育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如何在新的时期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对我国今后体育事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兴趣教学思想以及终身体育思想的产生和讨论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见证,虽未必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亦为改革之路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张铁雄.体育群体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互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2]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额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
文/范子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