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例出生缺陷儿的回顾分析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围生儿,出生缺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13 13:43
【摘要】目的:分析出生缺陷儿的发病率及干预措施。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出生的15914例围生儿中的225例出生缺陷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914例围生儿中有225例出生缺陷儿,总出生缺陷率为14.14‰,其中神经系统畸形88例为第一位,占39.11%,颌面五官系统畸形39例为第二位,占l7.33%。单发畸形占60.8%。结论:出生缺陷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做好产前保健工作,加强高危人群的监测,可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关键词】围生儿;出生缺陷;回顾分析
出生缺陷是泛指出生前胎儿期形成的各种异常,包括胎儿的结构、代谢、功能及智力等方面。它是围生儿的常见病之一,也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1一般资料
我们对1998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在我县出生的妊娠28周至生后7天内的15914例围生儿中的225例出生缺陷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畸形的诊断以B超检查和临床检查为主。
1.2出生缺陷的发生及死亡情况见附表
妊娠满28周出生总数为15914例中出生缺陷儿为225例,总出生缺陷率为14.14‰,围产儿死亡数443例,死亡率为27.84‰;畸形儿死亡数125例,死亡率7.85‰。
.3225例出生缺陷儿各系统畸形的发生情况
225例出生缺陷儿中,中枢神经系统畸形88例,占出生缺陷的39.11%,为第一位,其中无脑儿30例,脑积水26例,脊柱裂24例,脑脊膜膨出8例;颌面五官系统39例占第二位,唇、腭裂30例,外耳畸形6例,鼻眼畸形3例;骨骼系统32例占第三位,肢体短缩16例,马蹄内翻10例,多(并)指(趾)4例,无手2例;心血管系统24例占第四位。消化系统20例,其中腹裂、肠膨出各6例,肛门闭锁6例,食道闭锁2例;泌尿生殖系统12例,其中肾盂积水5例,尿道下裂3例,多囊肾2例,肾缺如和处女膜闭锁各1例;其它10例,颈部淋巴瘤2例,蹼颈1例,骶尾部畸胎瘤2例,下肢巨大血管瘤2例,腹腔巨大包块1例,无法确定2例。在225例出生缺陷儿中单发缺陷136例,占60.8%,多发缺陷89例,占39.56%。
1.4产前诊断情况
225例出生缺陷儿中产前超声诊断的畸形儿75例,产前诊断率33.3%,故超声诊断是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主要手段。
1.5出生缺陷儿与围生儿死亡的关系
在15914例围生儿中,死亡443例,其中出生缺陷儿死亡125例,占28.22%,出生缺陷组225例中,死亡125例,占55.6%;非出生缺陷组15689例中死亡318例,占2.03%。经统计学处理,出生缺陷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非出生缺陷组的死亡(P<0.001),由此可见,先天畸形是死胎、死产7天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讨论
2.1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由于条件不一
诊断水平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本组出生缺陷儿总发生率14.14‰,比我国卫生部出生缺陷监测机构统计的13.07‰略高,这可能与我们妊娠28周前诊断技术落后和未定期产前检查有关,也不能排除怀孕早期接触有害物质和病毒感染。
2.2出生缺陷儿分布情况分析
在各系统中,以神经系统的畸形为首位占总畸形的39.11%,颌面五官系统为第二位,骨骼系统的畸形为第三位。单发畸形136例占60.8%,多发畸形89例,占39.56%,且多以综合征形式出现。神经系统缺陷发生的顺序为无脑儿、脑积水,开放性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与全国统计一致。
2.3我县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水平亟待提高
本文出生缺陷产前诊断率33.33%,产前诊断的主要方法是超声诊断。文献报道影响超声畸形诊断敏感性有两方面的因素:①客观因素:如孕妇肥胖,胎位不适于检查,孕周过小或过大,超声仪器的清晰度欠佳等;②主观因素:即检查者的经验、技术和对畸形的认识程度。因此,提高三维超声的使用率,加强超声检查的业务培训,选择合适孕周做超声检查,均有利于提高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率。
2.4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干预措施
为有效地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做好产前保健和围生期保健工作。产前加强孕期营养,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提高孕妇身体素质,减少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等一级预防工作。如果确诊为先天畸形,应当及早终止妊娠;②提高三维超声的使用率,加强超声检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围生保健工作水平和提高孕妇孕前叶酸应用率等是工作的重点;③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测,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有效地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曹允强,梁桂霞,李秀玲.二维超声诊断胎儿唇裂畸形[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7).
袁燕 杨淑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