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剖宫产的可控制因素及控制措施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 关键字:两次剖宫产,剖宫产指征,可控制因素
  • 发布时间:2014-02-13 16:41

  【摘要】目的:统计两次剖宫产的时机、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寻找可控制的剖宫产因素,以探讨两次剖宫产的控制措施。方法:选择来我们围产保健门诊建册,在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再次剖宫产,曾在2001年7月到2011年2月初次剖宫产的139例产妇,把两次剖宫产指征分为3组,包括明显剖宫产指征、相对剖宫产指征、无剖宫产指征,寻找可控制的剖宫产因素。结果:无剖宫产指征(产妇要求);明显剖宫产指征和相对剖宫产指征中的胎儿体重、臀位等是初次剖宫产可控制的因素。胎儿体重、两次剖宫产的间隔时间、年龄等是再次剖宫产可控制的因素。结论:若孕期控制体重、适时纠正臀位,对有产妇要求、临产前头盆不称等可控制的剖宫产因素者充分试产,可降低产妇的初次剖宫产率;若孕期控制体重、选择合适的产妇适当试产,可降低产妇的再次剖宫产率。

  【关键词】两次剖宫产;剖宫产指征;可控制因素;控制措施;剖宫产率

  剖宫产作为解决难产及母婴并发症的一种手段,其安全性已经得到社会及医学界的广泛认同,随着第一次剖宫产率不断升高,再次剖宫产率也不断升高[1]。本文通过对来我们围产保健门诊建册,在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再次剖宫产,曾在2001年7月到2011年2月初次剖宫产的139例产妇两次剖宫产的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寻找可控制的剖宫产因素,以探讨两次剖宫产的可控制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统一应用由北京医科大学开发的《生育健康监测系统》,选择来我们围产保健门诊建册,在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再次剖宫产,曾在2001年7月到2011年2月初次剖宫产的139例产妇,收集这139例产妇两次剖宫产的资料。139例产妇初次剖宫产年龄20~31岁,平均23。89±0。39岁;140例新生儿(双胎1例),其中1例新生儿畸形死亡;再次剖宫产年龄23~35岁,平均29。95±0。44岁;141例新生儿(双胎2例)。两次剖宫产间隔时间21~110月,平均60。24±3。72月,其中两次剖宫产间隔时间24月(两年)以上者135例。

  1。2方法

  把139例产妇的剖宫产指征(两个以上指征者取主要指征)分成3组,明显剖宫产指征组:初次剖宫产时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过少、过期妊娠、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不能在短时间内经阴道分娩者,横位者,双胎第一胎为臀位者,非糖尿病孕妇胎儿体重≥4500g、糖尿病孕妇胎儿体重≥4000g、臀位胎儿体重≥3500g[2]、孕妇身高<150cm胎儿体重≥4000g者,临产后头盆不称者;再次剖宫产时有剖宫产史21~23月,有剖宫产史2年以上并年龄≥35岁、妊娠高血压疾病、双胎、前置胎盘、胎儿生长受限、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头盆不称、臀位、横位、非糖尿病孕妇胎儿体重≥4000g、糖尿病孕妇胎儿体重≥3500g、孕妇身高<150cm胎儿体重≥3500g者。相对剖宫产指征组:初次剖宫产时有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妊娠合并卵巢囊肿者,双胎第一胎为头位者,临产前头盆不称者,脐带绕颈者,非糖尿病孕妇胎儿体重4000g~4500g、糖尿病孕妇胎儿体重<4000g、臀位胎儿体重<3500g、孕妇身高<150cm胎儿体重<4000g者;再次剖宫产时有剖宫产史2年以上并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脐带绕颈、非糖尿病孕妇胎儿体重3500g~3999g、糖尿病孕妇胎儿体重<3500g、孕妇身高<150cm胎儿体重<3500g者。无剖宫产指征组:初次剖宫产时剖宫产原因为“产妇要求”者;再次剖宫产时有剖宫产史2年以上并胎儿体重2500g~3499g者。寻找可控制的剖宫产因素,以探讨两次剖宫产的可控制措施。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JMTJFX。14简明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两次剖宫产指征的比较

  明显剖宫产指征者比较P<0。05,有显著意义,再次剖宫产少于初次剖宫产;无剖宫产指征者比较P<0。01,有极显著意义,再次剖宫产明显多于初次剖宫产;相对剖宫产指征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两次剖宫产明显指征产妇因素的比较

  产妇年龄≥35岁者比较P<0。05,有显著意义,再次剖宫产多于初次剖宫产;有妊娠并发症(包括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过少、胎膜早破、过期妊娠)者比较P<0。01,有极显著意义,再次剖宫产明显少于初次剖宫产;其余各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两次剖宫产明显指征胎儿因素的比较

  各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初次剖宫产的利弊

  在现代产科临床上,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提高及术式的不断完善,剖宫产已成为解决难产和某些并发症、抢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3]。本资料中1例胎盘早剥、1例横位伴前置胎盘的孕妇如不及时剖宫产,母儿均有生命危险;19例临产前胎儿窘迫、7例临产前胎膜早破,特别是1例胎膜早破后胎儿窘迫且胎儿体重5120g的孕妇如不及时剖宫产,胎儿有生命危险。但是剖宫产术毕竟是有创手术,有较多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如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感染、盆腔粘连、下肢静脉栓塞[4]、产后出血[5]、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栓[6]、羊水栓塞、剖宫产瘢痕妊娠、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时子宫破裂[2]、肠梗阻、盆腔疼痛、不孕等;术后腹壁粘连给再次手术造成了一定难度,以致再次手术开腹时间长,胎头娩出困难,不利于胎儿宫内窘迫、先兆子宫破裂等紧急剖宫产手术快速进腹[7];两次妊娠前后间隔时间低于2年,不仅死产、早产、小于胎龄儿、新生儿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增加,而且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风险增加。

  3。2再次剖宫产的利弊

  除初次剖宫产的利弊外。再次剖宫产可减少子宫破裂、胎儿窘迫、死产等并发症的发生。但随着剖宫产次数的增多,母亲围生期并发症显著增加,如凝血障碍、因症紧急子宫切除术、肺水肿等发生的风险约增加15~23%[8]。多次剖宫产组中则较多见盆腔严重的粘连、手术难度增加、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大、脏器损伤风险大等[9]。

  3。3降低初次剖宫产率的措施

  本资料89例有明显剖宫产指征的产妇中,胎儿体重、臀位为可控制因素,若指导孕妇减少热量摄入和适当活动,从妊娠13周直至妊娠足月,每周增加不应超过350g[2],可减轻胎儿体重;臀位的适时纠正约有70%可以成功[6],若妊娠30周后仍为臀先露应予矫正[2],可减少分娩时臀位的发生,使一些产妇阴道分娩。29例有相对剖宫产指征的产妇,除身高145~149cm外,均为可控制因素,如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每一例产妇,尤其是临产前头盆不称者均予以适当试产,多数产妇可阴道分娩;对无剖宫产指征的21例产妇,均予以充分试产,并积极开展导乐分娩和镇痛分娩,绝大多数产妇可阴道分娩。如做到以上几点,可大大降低产妇的初次剖宫产率。

  3。4降低再次剖宫产率的措施

  本资料67例有明显剖宫产指征的产妇中,胎儿体重、两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年龄为可控制因素,若指导孕妇控制体重,可减轻胎儿体重;年龄35岁者提前妊娠;两次剖宫产间隔时间2年以上,部分产妇可阴道分娩。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阴道试产与剖宫产相比利多弊少,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发现处理难产,多数是可以经阴道安全分娩的[5]。国内外文献报道剖宫产后阴道试产成功率约为60%~80%[9]。应该对符合以下条件的孕妇进行试产:产前检查正常,胎儿体重<4000g;前次剖宫产为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无感染,且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cm(B超测量);骨产道及软产道无异常;宫颈成熟度评分7分以上;此次分娩距上次剖宫产两年以上;无妊娠并发症和内外科合并症;无新旧剖宫产适应症;医院具备随时手术和抢救的条件,同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试产开始时,由有经验的医师密切观察,警惕宫缩过强,及时发现先兆子宫破裂[10]。如做到以上几点,可降低产妇的再次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许延萍。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手术指征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83。

  [2]丰有吉,沈铿主编。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5-209。

  [3]秘建军。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78例分娩方式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3):74。

  [4]王爱云,文娟。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4):56。

  [5]李曦。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50例分娩方式的选择[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6):669。

  [6]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85-1107。

  [7]宋湘玉。不同术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剖宫产的对比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75。

  [8]蒋学风,罗新。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前置胎盘的风险[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25(10):586~587。

  [9]廖德好,万波,黄文宇,蔡春芳。再次剖宫产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现代临床医学,2010,36(2):98。

  [10]任玉峰。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160例分娩方式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93。

  顾美玉冯凤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