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 关键字:CT影像学分析,周围型小肺癌
  • 发布时间:2014-02-13 13:46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特点,并探讨其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作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2年经过病理证实的32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胸部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过CT检查后发现,32例患者均表现为球形、椭圆形以及肿块等。其中病变边缘分叶征22例,占68.5%;病灶周围血管集束征25例,占78.12%;空洞症12例,占37.5%。胸膜凹陷征20例,占62.5%。结论:CT影像学诊断具有准确性高的特点,在对患者进行CT影像学诊断时,医生需要对患者影像特点进行认真观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时给予相应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关键词】CT影像学分析;周围型小肺癌;价值;诊断

  由于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我国肺癌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癌症发病早期不容易诊断,等发现时多为中晚期[1],治疗困难大大增加,患者的预后状况不良,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的诊断非常重要。

  在影像学上,小肺癌的定义为,肺癌的直径<3cm;周围型小肺癌则指肺癌的直径≤3cm。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影像技术广泛应用在医学上,从而有效提高周围小肺癌诊断的准确率[2]。本文通过对32例周围型小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患者的CT影像资料,得出CT检查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患者的年龄为27-77岁,平均年龄为(58.42±4.26),32例患者均经过手术检查和临床病理检查后证实为周围型小肺癌。32例患者均出现胸部不适、咳嗽等现象。其中腺癌1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5例,鳞癌7例,混合癌6例,未分化癌3例。32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因咳嗽带血丝就诊,并发现癌症,另外5例患者在正常体检时发现。

  1.2方法

  设备:GEoptimaCT660-128层扫描仪。周围型肺癌扫描协议:①扫描模式:Helical(螺旋模式)旋转时间:0.6秒;②扫描层厚:1.25/0.625mm;③扫描间隔:1.25/0.625mm;④螺距(Pitch):1.375:1管电压:120KV管电流100MA;⑤重建模式:标准重建;⑥增强扫描:对比剂非离子型高浓度碘剂:优维显,注射速率:3.5-4.0ml/s,造影剂用量:60~80ml,延迟时间:15s(支气管动脉期)。

  所有患者进行CT扫描以及动态增强扫描,扫描机主要使用GEoptimaCT660-128层扫描仪进行扫描。扫描的具体方法为,对患者自肺尖到隔面进行扫描,层厚约10毫米左右,对患者的肺部平面以及肺部内3cm以下的结节进行扫描,并对病灶进行记录,如病变边缘分叶征、病灶周围血管集束征、空洞症以及胸膜凹陷征等。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经CT检测患者病变部位分布情况

  经过CT检查,患者的病变部位分布如下:肺部左上叶10例,左下叶5例,右下叶11例,右上叶6例。详细如表1所显示。

  2.2CT影响表现

  经过CT检查,患者影像表现为椭圆形12例、结节状肿块11例,球形状9例,癌症的直径为0.6-3cm。其中病变边缘分叶征22例;病灶周围血管集束征25例;空洞症12例;胸膜凹陷征20例。详细如表2所显示。

  2.3CT动态增强扫描情况

  在CT动态增强扫描中,32例中有12例进行该项扫描工作。扫描的指标主要包括:CT增强值在20-60Hu之间,根据数值对癌症进行相应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显示,12例患者中,有2例增强值<20Hu,有1例患者增强值>60Hu。

  3讨论

  周围型小肺癌病变是目前CT影像学诊断的难点之一,目前我国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主要包括对癌症的形态、结构、密度、CT增强值等方面进行研究[3]。有相关的研究发现,CT增强值可以作为检查癌症恶化的其中一个指标。即当CT增强值≤15Hu时,患者的结节为良性。

  3.1CT检查优点分析

  目前我国多采用CT进行检查,该检查方法具有方便快捷、检查密度分辨率较高等优势。与X线相比,CT扫描能出检查患者胸片中较微小的病变以及结构。CT动态增强扫描则更具备早期的鉴别诊断价值[4]。

  由于CT检查的价格相对便宜,因此更多患者愿意接受CT检查,它不仅能够清晰反映出患者的肿块位置,并对体层摄影片进行准确表现,还能够对患者肺内血管纹理进行显示。经过使用CT以及CT动态增强扫描后,本次研究发现,患者病变的情况与病变血管数量增加情况以及外间隙病变情况有密切关系,患者病灶中血管越丰富、强化程度越明显。

  此外,本研究当中周围型小肺癌病变边缘分叶征、周围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的出现率与相关报道一致,均超过60%。

  3.2周围小肺癌的鉴别诊断

  周围小肺癌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

  (1)球性肺炎:该疾病的病灶较为模糊,主要在肺叶周围发病,形状为长方形。

  (2)纤维瘤:该疾病的密度较高、分解轻、无孔洞、毛刺等现象出现,因此可以与肺癌相区别。

  (3)结核球:该疾病密度较高,经常钙化,对该疾病可针对环形钙化、卫星灶等情况对肺癌进行判断。

  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医生还必须要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目前认为,≤1.5cm的病灶,其恶性象征较少;当患者病灶>1.5cm时,其恶性象征则容易增大,并容易出现转移。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患者血管内受到肿瘤组织影响,从而出现扭曲现象。该情况会在造影剂下强化明显,并分为均匀、中心以及边缘三个方面的强化,该强化能够为周围型小肺癌提供诊断依据[5]。3.3CT动态增强扫描的优点

  CT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诊断小于1.5cm的结节具有较大的价值。根据本次调查显示:12例患者中,有2例增强值<20Hu,有1例患者增强值>60Hu。<20Hu则多为良性,>60Hu则多为炎症,3例患者的临床诊断与CT动态增强扫描相一致,因此可看出CT动态增强扫描具有准确性。

  综上所述,CT影像学在检查周围型小肺癌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在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CT影响特点,从而提高对癌症诊断的准确性,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为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奠定基础,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覃维松.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21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09):287.

  [2]张国栋.周围型肺癌早期影像学诊断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3.22(03):199-201.

  [3]陈为军,陈书林,张辉等.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附36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08):673-674.

  [4]许恺,王伯源,白德波,陈仁裕.X线与CT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和价值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03(09):1718-1719.

  [5]尹东海.28例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CT影像学表现[J].中国当代医药.2009.06(11):103-104.

  冯盛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